神奇的喊天節 你不知的古老求雨節日

黃崗有五座鼓樓,和肇興侗寨的鼓樓數量相當。

位於從江黎平兩縣交界處的黃崗,過去是個三不管地帶,直到近幾年纔開通進村的水泥公路。也正因此,這裡的侗族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

節日前

這一次來黃崗,我是專門來參加喊天節的。

“喊天節”,侗語裡稱“謝薩向”,意爲祭雷婆黃崗村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舉行喊天節,是當地是最爲古老的祭祀活動。這一天,村子裡的鬼師會登上祭壇,施法求雨,祈求雷婆保佑村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黔東南一帶,以求雨爲主旨的喊天節爲黃崗所獨有。當地人說,喊天節的神奇之處在於,如果儀式之前是晴天,那麼儀式後一定會下雨。

第二天才是喊天節,寨子裡已經熙熙攘攘。主街上擺起了多個攤位,有點像鄉間趕集,又比趕集熱鬧,顧客大多是從附近村寨來過節的侗民。

黃村富裕起來後,很多都已蓋起磚混結構的房子。而在黃崗,整個寨子除了學校沒有一間水泥屋,建築以木結構老屋爲主。

黃崗村三百多戶人家,鼓樓的數量有5棟之多。在我去過的侗寨裡,全寨有5坐鼓樓的,肇興侗寨之外,唯有黃崗。肇興侗寨因爲擁有五座鼓樓而申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黃崗的五座鼓樓,卻一直低調不爲人知。

準備好過節的衣飾

侗族建寨,先建鼓樓。鼓樓即議事、聚會的公共空間,也是宗族和房族的標誌。黃崗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姓吳,共同供奉吳公鬧爲祖先村裡的吳姓居民,分屬於五個不同的房族,一個鼓樓代表一個房族,每個鼓樓相當於一個家族村社。

以鼓樓爲中心,村寨的規劃者們用溪流做爲劃分各個房族的邊界,先後佈置了風雨橋、薩壇戲臺、民居、碾坊、水塘、禾倉等公共設施。這些建築承載着不同功用,使得整個村寨景觀別緻,繁而有序。

女孩們忙着在鏡子前梳妝打扮

黃崗大約有七八家客棧,平常遊客不多,但對於喊天節這樣一個當地最重要的節日來說,自然是供不應求。來之前得打電話預定,否則會沒地方住。我到的時候正逢響午,客棧老闆小吳趕緊熱情招呼我坐下,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吃飯。

喊天節雖是每年農曆六月十五舉行,但對於黃崗人來說,這個節要過三天(14、15、16)。也就是說,今天已經開始正式算過節了。

每年的“喊天節”都是黃崗全村請客的重大日子。每家至少要擺兩到三桌的酒菜,各家各戶都會邀請鄰村的客人前來參加。除親友以外,無論認不認識,進門都是客人,都可以坐下來吃飯。通過酒桌,結交朋友,是侗族人過節的特色。

牛肉因爲昂貴,很少作爲家常菜,一般只在過節吃。所以,今天桌上主菜沒有別的,全部是牛肉,分別是生熟兩種做法的“血紅“(煮的熟牛肉和牛雜),再加上糯米飯。

鼓樓上的繪畫

小吳說,喊天節第一天只吃牛肉,因此每一道菜都與牛肉有關,其他菜上不了席的。

在黃崗,村民平時不會殺牛,只有在喊天節這樣的節日裡,爲了招待前來過節的客人,他們才捨得殺牛。殺的一部分是村民自己養的牛,另一部分則是向外村購買的。

我問今天寨子裡殺了多少頭牛,小吳說基本上每十戶人家共殺一頭牛,再將牛肉平均分配。寨子裡有三百多戶人家,你算一下?

“血紅”,也叫“紅肉”,就是用生血來拌牛肉。我在其他侗寨看到過用放了辣椒的生血拌熟牛肉,而用生血拌生肉的做法還是第一次見。小吳笑着說,黃崗人愛吃生肉是有名的,他們認爲,這是牛肉最好的吃法。

不過任憑主人怎樣慫恿,對我來說肯定是沒有辦法接受。既然生牛肉吃不了,我夾了幾塊熟的牛肉到碗裡,吃起來有些苦,是我以前沒吃過的味道,後來我明白這裡面放的是牛癟。

何爲牛癟?其實就是從剛殺過的牛胃裡取出還沒消化的青草飼料,用手擠出裡面黃綠色的液體,那就是癟,也叫“百草湯”。把牛癟和新鮮的牛肉,牛雜放在鍋里加入佐料一起煮,熟了後就是當地人認爲待客上品的“牛癟”料理了。

其實牛癟的味道,吃起來可以接受,只不過由於心理作用,我打算淺嘗輒止。除了血紅和牛癟,桌上還能吃的就只有糯米飯了。侗族愛喝酒,酒是待客的必備之物,每個家庭的用酒量都相當大。在黃崗,家家戶戶喝的酒,都是用自己種植的糯米親手釀造。

糯稻之鄉”

在從江,黎平一帶的侗族人心目中,黃崗最有名的不是喊天節,不是侗族大歌,而是品質最好的糯米。

據說黃崗的得名,是每年秋天收禾季節圍繞着寨子有序排列的層層禾晾。掛滿金黃色稻穗的禾晾,使得整個村寨遠遠望去就像一座金黃色山崗。

黃崗村是南部侗族地區種植傳統香禾糯稻的代表,這裡不僅海拔高,古老的梯田土質肥沃,非常適宜糯稻的生長。黃崗人經過不停的育種和培植,出產一種能夠廣泛種植的香禾糯品種,在侗語裡叫做“苟黃崗”,意思就是“黃崗的米”。不像其他村寨,由於田地少,不能全部種植糯稻,一般只是在過節或者招待客人的時候才吃糯米飯,而黃崗人則天天吃、頓頓吃。

黃崗人以糯米爲主食,跟他們的生活習慣有關。這裡有着廣闊的田地,但這些稻田大都離家較遠,需要翻山越嶺。黃崗人上午去田裡勞作,一般就是用飯簍或樹葉包一大團糯米飯,帶到離寨幾十裡外的山坡上去吃,然後再幹活到天黑纔回家。

糯米便於攜帶,易保存,同時不易消化、扛餓,對於早出晚歸的黃崗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

黃崗的糯米飯,早上蒸好過後,放在那裡一天吃起來還是很軟。以前黃崗人也嘗試過吃普通大米,帶上山去的米飯變得又冷又硬,很難咀嚼,所以後來黃崗人就只以糯米飯爲主食。

青年男女們在稻田裡捉魚,慶祝節日

糯米在侗家人心中佔有重要位置,除了做日常主食之外,還可用於節日慶典和紅白喜事。黃崗人在祭祀活動時,比如喊天節,祭品裡必須有糯米。用糯米還可以做成甘甜的糯米酒,小吳說,每個家庭的用酒量都很大,因爲黃崗人把吃不完的糯米基本全部用來釀酒。

糯米並不是稻田裡唯一的收穫,黃崗人在稻田裡還養鯉魚,當地人叫田魚。在侗族社會,魚和稻是分不開的。每年九月糯稻成熟的季節,正是田魚肥大味美之時。收稻子時,村裡人都會準備好裝魚的竹簍,一邊收稻子,一邊順便抓魚。

喊天節第一天,下午的主要活動就是跟着敲鑼打鼓的人羣,去村外一片公共的稻田裡捉魚。

這是黃崗的青年男女們每年自發組織的節日活動。他們和衣跳進水田,有的直接用雙手摸魚,有的借用竹籮筐和網兜,一邊抓魚,一邊還不忘記對歌,最終發展爲一場稻田裡的狂歡。捉到的魚主要用於晚上招待貴客和第二天的祭祀。

祭品:茶、酒、醃魚和糯米

喊天節的由來

黃崗的喊天節,以求雨爲主旨。然而黃崗村在地理位置上並不缺水。這裡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出現極端乾旱天氣的概率較低,爲什麼會保留這種祈雨儀式呢?這也和黃崗的糯稻種植有關。

糯稻的生長需要大量水。而黃崗村的稻田大多位於山腰或山頂,需要依靠自然降水來滿足糯稻的生長需求。農曆六月,是禾苗生長的關鍵時節,這個時期雨水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因此,祈禱風調雨順就成爲每年必不可少的民間儀式。

歷年來,主持黃崗村集體活動與節日的主要人物,就是黃崗村的寨老吳政國和鬼師吳廣興,每年的喊天節由他們兩人共同主持。

吳政國是黃崗村的寨老,過去做過多年的黃崗村長和支書。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開始和村裡世襲的鬼師吳廣興一起搭檔,主持喊天節,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

寨老(左二)和鬼師(右三)

吳政國老人向我介紹“喊天節”的由來。

幾百年前,黃崗遇上了持續一年的大旱,河水斷流,莊稼顆粒無收。遭此天災,黃崗人陷入極度的恐慌。當時黃崗的寨老叫吳爲民,他去找來附近極有名氣的鬼師吳萬想爲黃崗民衆求雨,吳爲民就答應在農曆的六月十五爲黃崗舉行祭天儀式。(可能因爲吳萬想和吳爲民同姓吳,兩人在網上大部分介紹中,身份顛倒了。)

六月十五這天,吳萬想讓寨老吳爲民準備一頭120斤重的豬用來祭神。然後,他走上喊天台,用侗語對天大聲喊出祭詞,很快,天空陰雲密佈,下起大雨,緩解了黃崗的旱情。後來,爲了感謝這次降雨並紀念鬼師吳萬想,從此黃崗人在每年農曆六月十五這天舉行喊天節,並宴請四方,祭拜蒼天。

今年68歲的鬼師吳廣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喊天節”的傳承人,同時他也是這一帶知名的鬼師。

鬼師就是掌握人神對話權力的巫師。鬼師在侗族社區裡非常重要,不但負責村內一切祭祀性的活動,村民生病一般會請鬼師去看,遇到親人去世也得請鬼師做法事。

鬼師是世襲制,侄子也可以成爲候選人。成爲鬼師的人,從小就接受上一任鬼師的教導,需要掌握包括陰陽五行、曆法、風水和醫療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男孩們十分活躍

吳廣興的爺爺就是寨子裡的上一代鬼師,並且留有傳承喊天法術的書籍。吳廣興從小就跟着爺爺學習掌握鬼師的各種技能,二十多歲時,他已經是村裡最厲害的鬼師,經常出去幫別人畫符驅邪或主持法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村長吳政國請他爲黃崗主持每年的喊天儀式。兩人搭檔至今,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當年的吳萬想和吳爲民。

求雨儀式

喊天節當日,天還沒亮我一陣殺豬聲中被驚醒。一時間,此起彼伏的豬嚎聲籠罩了整個寨子。

喊天節是要殺牲祭祀雷婆的。這天一大早,據說先由寨老帶領,燒香燒紙祭祀一番後,全寨人開始大規模殺豬,有的一家殺一頭,有的幾家共殺一頭。這些豬肉除了招待來客,每家還要挑選一塊上好的肉,擺放到寨子中間的祭壇,用以祭祀上天。

早上起來後,去寨子裡四處逛逛,村民的家門口,溪岸邊,到處都是“血淋淋”的場面。他們把殺死的豬直接扔到火堆裡,用這種方式給豬褪毛。然後用溪水清洗豬肉、破膛,把內臟取出,豬血留着用來做“血紅”,再幾個人一起分肉切肉,動作麻利,他們要趕在喊天儀式開始之前分好豬肉。

男人們在分肉,女孩們則爲了上午的演出,在忙着梳妝打扮,換上節日裡的盛裝。這一天她們全都身着白色襟衣,百褶裙,繫上綴滿銀飾的圍兜,髮髻高高盤起,上插銀簪,脖子上掛着看起來沉重的銀項圈和項鍊。

喊天節在上午九點開始,八點多鐘村裡的人數已經達到頂峰。一部分是來拍照的遊客,多數是黎平、從江兩縣各個村寨趕來過節的人。不止附近小黃、佔裡、高增、四寨的人,還有不少肇興,甚至岜沙的客人。

鬼師吳廣興帶隊前往喊天場,並不時喝一口茶噴向空中

喊天節儀式位於專門的喊天節廣場,廣場中間,矗立着一個造型特別的木質梯臺。儀式還沒開始,圍觀的人羣已是裡三層外三層。廣場旁邊幾棟木房子,早被一些攝影愛好者佔領。

而喊天場的北側幾百米處,穿戴盛裝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已經陸續在村委會門口集中,這時候鬼師和寨老也已經坐在人羣裡等候,待會他們要從這裡列隊去往喊天場。

通過和村民的聊天我得知。喊天節儀式其實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祭薩歲“,在侗族的信仰體系裡,薩歲是全侗族的保護神。早上,首先鬼師吳廣興會前往薩壇祭薩,通過一個儀式告訴薩歲,他們將在今天開始求雨,並希望得到她的保佑和支持。

這是喊天節儀式的第一部分,此儀式不向外人展示,只是鬼師和寨老參與。祭薩之後纔是喊天節的第二部分,也是待會向公衆展示的部分。

一切準備就緒,九點整,蘆笙吹響,儀式開始。在鬼師和寨老的帶領下,村民們開始排着隊向喊天廣場移動。

鬼師吳廣興,左手託着一壺燒了符紙的水,右手執一把長葉芒草,走在最前面。在前往祭壇的路上,他念念有詞,並不時的喝一口茶,然後噴向空中,似乎是在模擬一種下雨的效果。

後面跟着寨老吳政國以及三位薩壇主事,他們手上提着儀式要用的祭品,再之後是擡豬的、蘆笙隊、以及穿着節日盛裝的男女歌隊和小孩。

入場之後,鬼師帶領着遊行隊伍繞場三圈。然後來到中間的喊天台停下。其餘的蘆笙隊和歌隊的男男女女,都退到喊天台後面。

三位薩壇主事開始擺放香、紙、醃魚、生糯米、杯子等祭品和用具,然後倒上糯米酒和茶水。只見巫師和寨老坐在祭祀臺前,插上香燭,點燃紙錢,口中唸唸有詞。

寨老坐着念祭詞,鬼師負責喊天

簡單的祭祀儀式之後,鬼師吳廣興和吳政國走上喊天台。鬼師站着,寨老坐着。儀式開始前,按照傳統,要先殺豬見血。一頭120斤的大豬被擡進祭壇,然後幾名壯漢按住,將其當場宰殺。利刃一下戳進豬的心臟,血流一地,豬被擡走。

有了貢品,“喊天”儀式正式開始。鬼師先用力敲鼓三下,然後坐着的吳政國念出祭詞,吳廣興則揮舞手中的長葉芒草,用侗語對着天空高聲呼喊。寨老念一句,鬼師喊一句,祭詞大意是祈求雷婆保佑,風調雨順之類的內容。整個喊天過程大約持續四十分鐘左右,中間不再擊鼓,直至最後喊完。

因爲聽不懂侗語,後來,我找黃崗小學的老師把喊天節唸的祭詞翻譯成漢語,內容大致如下:

“天啊,地啊,祖先落地,雷公上天。十二個小孩都分散到各個地方住了。十二個人都同意,在六月十五這天祭拜天上的雷公。”

“今天是個好日子,我們殺了一頭大豬,請你爲我們下雨。我們殺這頭豬來祭拜你們。祭拜薩歲、雷公和龍王。每月初一,十五送你酒、茶、醃魚和糯米給你們,請你爲我們下大雨。”

“爲什麼求你降雨呢,地上的草和木,沒有水都已經乾死了,我們種的莊稼也都枯死了,田裡養的魚都乾死了,請你們三個共同把雨降下來,不光是下雨,而且要下好雨,叫我們的稻田和棉花都長得旺盛……”

祭詞當中,“十二個小孩”,指的就是侗族最初的十二個祖先。其他的內容都淺顯易懂。祭詞的內容還顯示,求雨儀式所祈請的對象不止天上的雷婆,還包括龍王和薩歲。

喊天儀式當日,天氣非常好,陽光猛烈,場外圍站的觀衆紛紛打起了遮陽傘。不過遠方確有一片烏雲正朝這裡移動,人們不時看看烏雲,又看看臺上的鬼師,期待着一會能見證下雨。

儀式結束後,人們圍着吳廣興合影

有那麼一刻,天確實完全陰了,還颳起一陣風,讓人感覺馬上就要下雨。然而等了一會,雨終究沒落下來,烏雲又飄去了其他地方。等這塊雲飄走後,鬼師仰天看了看四周,擊鼓三下,喊天完成。

有些參加過喊天節的人說,以前儀式後都是馬上下雨的,最近這幾年有點不確定,有時下,有時不下。也有人說,大概來的遊客太多了,就不靈了。還有人說現在不下,晚上肯定會下的,對於這一點,多數人都沒有什麼異議。

喊天完畢,祭天場裡所有寨民一起高唱祭神內容的侗族大歌。多個聲部一齊唱響。這個場合下,唱侗族大歌的主要以男性爲主,女性只是在一旁附和。最後,大家手拉手,主客共同牽手踩歌堂,以示儀式結束,遊客紛紛圍上前與鬼師合影。

村民們開始回家做飯,暫時下不下雨這件事已經不重要,畢竟馬上就要中午,每家每戶都有很多客人要招待。客人不夠的話要當街拉一些客人去家裡,節日期間,來的客人越多臉上越有光。

“黃崗好聲音”

喊天節當日,村委會通常會組織一個以侗族大歌爲主的文藝晚會,表演節目在節前就開始向村內公開徵集。過去演出開始的時間是在晚飯後,這兩年因爲來的遊客增多,所以提前到了下午兩點,地點就在喊天場對面的戲臺。

對於遊客來說,這也是當日的重頭節目,午飯後戲臺下就聚集不少人。不過此時村裡各戶人家的宴請仍沒有結束,雖然表演馬上就要開始,歌手們似乎都還沒有到位,村長不得不打電話和找人把他們從酒席上拉過來。

唱大歌是侗族的主要娛樂活動,表演單就貼在戲臺柱子上,我數了數,有近50個節目,內容基本上是侗族大歌,也穿插有男女對唱的情歌。參加表演的以黃崗村自己的歌隊爲主,佔百分之七十。還有百分之三十,則來自小黃村的客家歌隊。

黃崗與小黃村距離僅五公里,兩個寨子之間活動往來頻繁。黃崗最大的節日是六月十五喊天節,小黃則是農曆八月十五大歌節。節日期間,兩個寨子幾乎傾巢出動,到對方寨子去過節做客。

寨老吳政國和鬼師吳廣興上臺,合唱一段節日的歌謠開場

如今,小黃已是聞名的“侗歌之鄉”,黃崗其實也是。小黃以傳承女聲侗歌爲主,黃崗則是男聲侗族大歌的發源地。這裡的村民們個個都是唱歌的好手。我在酒席上、鼓樓裡、還有去稻田裡捉魚時,充分領略了男聲大歌的魅力。

演出耽擱了很久才正式開始。黃崗小學的學生作爲報幕員,首先是寨老吳政國和鬼師吳廣興上臺,合唱一段節日的歌謠開場。接着,參與表演的歌隊依次登臺,全部身着民族服裝,各個年齡段的歌隊都有,每支歌隊上臺演唱五分鐘。

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演唱時主要憑藉歌手之間的默契和熟練度。侗族沒有文字,所以他們主要依靠侗歌來傳承自己的文化。

歌手們唱完之後,幾乎都是遊客在鼓掌,而臺下的村民們只站着圍觀,既不鼓掌,也不喝采。大概唱歌這件事在他們眼裡太過平常,這裡人人都會唱。

前面的節目還有些年輕歌隊,十幾只歌唱完以後,上來的已經全部是中老年歌隊。旁邊的村民笑着說,老年歌隊才唱的好啊,她們可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演出要持續四五個小時,我沒有堅持全部看完,打算早一點離開。在路邊搭上一輛回肇興的車,正好順路帶我去從江高鐵站。車主一家是從肇興來這裡過節,他說以前喊天節比較簡單,主要是爲求雨,現在來的人越來越多,增加了許多節日化的內容,稍微有一點變味。

我說可惜這次沒看到下雨。他說晚上肯定要下的。每年喊天儀式之後,就算現場不下,當天晚上肯定會下,從來沒聽說哪一年不下過。晚八點,我已經在回程的火車上,留在黃崗的朋友給我發來消息,說下雨了,真的下了,而且還不小……

【編後】黃崗村,位於黎平縣雙江鄉南部,坐落在一片海拔760米的山間谷地,連片的山林環列於村寨四周。這裡有八百多年的建寨歷史,住着三百餘戶人家,是一個典型的侗族村寨。2012年,黃崗被列爲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