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氣候合作 臺灣如何自處

旺報社評

正在進行的中美阿拉斯加會談,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中美兩國高層官員的首次會面,將對美中、兩岸及東亞區域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由於剛剛結束的美日會談,展現了對中國空前強硬的態度,對中美這次會談結果,一般多不抱樂觀期待。不過,雙方仍可以在氣候問題上建立合作關係。

面對新冠疫情衝擊,美國已超過50萬人死亡,暴露嚴重的社會分裂與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加上「先己後人」的疫苗政策,早已喪失領導世界抗擊疫情的道德高度與地位。相對大陸國內防疫成功、經濟最早恢復正常運轉,尤其疫苗外交蓄勢待發,「抗疫」不容易成爲雙方合作的焦點,共同因應氣候變遷較有可能成爲合作重點。

大陸經濟起飛是以環境爲代價,因而面臨紛至沓來的國際責難和國內民意壓力。大陸能源需求大,但多煤少油、缺乏再生能源技術的條件限制下,節能減排始終未能成爲重要議題。2011年「十二五規畫」才首次提出「綠色發展」主題,節能減碳正式進入政治議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列,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國際氣候環境治理方面,除簽署《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外,2020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佈要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的重大目標

改寫地緣政治與經濟規則

大陸做爲世界最大碳排放國,願意將影響經濟發展的環保挑戰轉化爲國家發展機遇,將帶來全球性的影響。大陸決心成爲碳中和的國際典範,增加植樹造林已見成效,再生能源技術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快速進步,並大幅降低成本綠能產業與電力技術都有重大成就,有助於減輕能源需求的壓力。

此外,做爲全球最大原油、煤炭消費國進口國,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不僅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更可能改寫國際地緣政治與經濟規則。大陸今年2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國碳市場正式啓動,預測今年成交量可能達到2.5億噸,將超越歐盟成爲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場,美國至今仍無全國性的碳交易體系。

美國兩大黨對於環保與氣候變遷議題立場迥異,民主黨巴馬總統任內簽署的《巴黎協定》,川普總統執政後就退出,並停止履行歐巴馬政府關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承諾。共和黨的忽視與川普的不作爲讓美國在綠能產業技術、環境領導地位與國際相關規則制訂上落後中國大陸。新任總統拜登就任首日就簽署行政命令重返《巴黎協定》,希望在環境氣候議題上做出成績,並在全球氣候行動方面發揮領導作用。在氣候變遷方面如要追上大陸,亟需與北京合作。

聯合國環境署近期發佈的《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20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另一份報告指出,新冠大流行對各國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造成衝擊,國際社會對中美就氣候危機進行合作有很高的期待。

北京對中美首次會談可能觸及的敏感議題,立場十分強硬,不會因爲有合作的需要而輕易讓步。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強調,「任何一方都不應指望一方面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給予理解和支援。」雙方自說自話、不歡而散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雙方若能務實地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對疫情後的世界格局影響將會十分深遠。

民進黨能源政策成劣等生

臺灣缺水問題嚴重,最近發生的能源政策與生態環境爭議,尤其藻礁公投爭議,顯示臺灣已陷入環境保護用電安全、天然氣生煤發電的一連串二選一困境。無論天然氣或二氧化碳,都不利臺灣加入全球碳中和行列,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太極端,將使臺灣成爲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劣等生。

臺灣除了關注中美會談中的兩岸議題,更要思考未來中美在氣候變遷合作後可能改變的國際規則,以及在局勢中如何自處,這纔是這次中美高層會談最有可能出現的挑戰。臺灣對於碳中和目標的規畫與作爲已經落後,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國際壓力,政府必須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