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重建香港與北京信任關係

旺報社評

大陸全國人大大幅修改香港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落實「愛國者治港」;同時香港法院大陣仗審理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泛民主派人士。去年一場壯闊而脫序政治運動,換來北京猛烈而密集的組合拳港人抗爭之烈與中共收緊力度之猛,都超乎彼此預期,由於信賴關係已蕩然無存,相互都把制約手段拉到最高。

撥亂反正不惜矯枉過正

香港反修例政爭,原先以和(平)理(性)非(暴力)號召,但很快就失控,反中、港獨與召喚外國勢力攬炒言論甚囂塵上,暴力更是如影隨形,其後的區議會選舉卻是反民主大勝,北京衡量全局,決心落實全面管治,先有《香港國安法》的施行,後有選舉制度的改變。就如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介紹草案時所說,「香港現行選舉機制存在明顯漏洞和缺陷,導致反中亂港勢力和本土激進分子有機可乘,不斷製造社會亂象挑戰憲制權威、破壞法治秩序;因此,際此香港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必須從國家層面修改香港特首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藉此貫徹並實現『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和標準。」

選舉制度改革從「優化選舉委員會」的規模和產生着手,包括擴大選委會的均衡參與和廣泛代表賦權選委會選舉產生更多立法會議員、賦權選委會直接參與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等,並建立全流程的「資格審查機制」。

在具體方案中,選委會人數將擴增,4大界別增至5個,並取消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選委議席,改由人大、政協及全國社團代表頂上;立法會議席增加,其中直選席位減少。新制的運作核心在於強化選委會角色和職能,大大拉昇治港的「安全係數」,反映中共對香港的不信任,爲了「撥亂反正」而不惜矯枉過正。

北京與港人相互不信任集中表現在「攬炒十部曲」上,其中的關鍵進程在於「35+初選」方案,泛民揚言爲了推進香港民主,將透過否決《財政預算案》引發憲政危機,以威脅特區政府迴應「五大訴求」。面對「顛覆政權」的公然挑戰,北京與港府決定檢控47位主導者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並且改革選舉制度以防堵意在奪取管治權者參政之門。

就事論事,香港泛民可以批判這是香港自治與民主大開倒車,但也必須承認,反修例風波折騰1年,港獨和各種激進主張成爲主要政治訴求,主導其事的和理非們對危害國家安全、香港利益和社會秩序的衆多暴力行徑視而不見,甚至在旁吶喊助威。北京中央對於這些脫序與失控既憂心又痛心,如何能再信任港人治港不會出大亂子?事實上,香港泛民和中央的衝突根源主要來自相互之間的猜忌、偏見和不信任。

信任重建必須是雙向

信任的破壞既然是雙向的,信任的重建也必須雙向,否則心鎖解不開,斷難往共同的道路向前走。重建信任是複雜而艱難的政治工程,萬事起頭難,而這一切必須從共同認知一國兩制的基本意義做起。事實上,彼此的不信任從北京認定泛民人士踩了一國兩制中的「一國」紅線開始,北京的反制又被港人認定踩了「兩制」的紅線。如果不能找到一國與兩制共存的有機平衡點,既能確保一國的共同體關係,又能容納兩制的共存與並立,信任關係必然無以建立,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也渺不可期,蕭瑟寒意必定隨而長期持續籠罩着香港社會。

港人爭取自治權利已付出慘痛代價,中共中央現在用強硬手段促使港人認清,香港做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所該服膺的政治倫理,港人縱然頑強,也無法否認過去對「一國兩制」的想像偏離了正軌,必須務實看待中央在香港的角色,排除任何過激抗爭手段的運用,與當局共同重構彼此的政治信任。

至於北京,在將「愛國者治港」從政治規矩轉化爲制度的同時,必須體認,爭取民心支持永遠是執政者的第一要務,無論是民選政府還是一黨專政,團結多數人至關重要,務必排除過度管治手段的運用,並能善用舉國體制的治理效能,有效解決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切身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