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岸田時代的臺日與中日關係

旺報社評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12日在東京增上寺舉行喪禮,歸葬山口縣的家族墓園,畫下安倍時代句點。同時,首相岸田文雄的自民黨在參議院選戰獲得絕對多數選票,將扛起領政日本責任,岸田時代登上日本歷史舞臺。

日本基本國策不會變

安倍意外辭世震撼日本社會,兩岸、美國、俄羅斯、韓國及歐洲國家等同表哀悼,並肯定安倍對國際政治的貢獻。安倍卸任首相後,一改在位時致力改善對中關係,在印太安全問題上,藉中美對抗與俄烏戰爭之勢,直指中國的威脅,並不避諱的支持臺灣,指「臺灣有事」即是「日本有事」,亦是「美日同盟有事」,一個安倍,兩岸民衆好惡不ㄧ。但在美、中對抗下,大陸對中日關係仍有期待,習近平對相對鴿派的岸田文雄展現外交耐心。

安倍身故後,大陸駐日大使館旋即以「在任期間爲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做出貢獻」,不慍不火評價安倍,隔天,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相繼向日相岸田文雄發出唁電。此外,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教授亦向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女士致唁電錶示哀悼與慰問。

原本傳出北京可能派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安倍喪禮,但賴清德副總統代表蔡英文總統赴日弔唁,大陸最後僅由負責日本、亞太事務的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赴日本駐北京使館,代表官方對安倍去世表示哀悼。大陸國臺辦將賴清德赴日定調爲「假弔唁之名行謀獨之實」,呼籲日本政府恪守「一中原則」。

其實,賴清德並非臺日斷交後現任副總統訪日首例,1985年李登輝曾以副總統身分,於訪問中南美洲回程時過境東京過夜。1994年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出席廣島亞運,亦爲政府高層訪日的另一事例。臺、日媒體以「數十年來」或「斷交後訪日最高級別的臺灣官員」形容賴清德赴日弔唁安倍,儼然臺日關係大突破,與事實不符。

北京評估「後安倍」的日本外交仍將是「親美遏中」,因安全上增強防衛能力並實現戰略轉型是自民黨不分派系的共識,甚至在日本政界儼然成爲主流意見,今後日本外交與安保政策的基本方向不會因爲安倍的死而轉變。

日中臺關係並行不悖

不過,岸田在外交上將凸顯「岸田色彩」,對中外交將是可着墨之處。岸田文雄6月21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討論會,針對日中關係指出,維持穩定且建設性的關係十分重要,首腦會談的具體日程尚未決定,但對話很重要,將具體考慮。今年9月適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習近平訪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岸田有意願先行訪中,兩國之間或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機會,岸田多次強調,中國須切實負起作爲大國的責任,日本須言所當言,大陸亦應有大國氣度與擔當。

近年,中、俄聯手在東亞海域行動,日本的周邊安全情勢丕變,構成岸田內閣在外交與安保上的壓力。岸田深化美日同盟及擴大和澳洲、紐西蘭與北約(NATO)的合作外,「岸田外交」勢將尋求對中關係改善,並重啓對俄外交,不僅爲安全計,更爲嚴峻的經濟挑戰。岸田須確保中、日貿易熱度及穩定俄羅斯天然氣管線對日本供應,避免陷入停滯性通膨,危及「自公連立政權」的穩定。

賴清德以私人身分赴日弔唁安倍之喪,無論就臺日實質關係或賴清德本人與安倍家族的私人關係,都無可厚非,各方應避免政治化的解讀與操作。其實,臺日關係與中日關係可以並行不悖,大陸與美、日間穩定、可持續的關係有助於印太安全,亦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助力,更可創造臺日關係的空間。

馬政府時期,兩岸在「九二共識」下,兩會及官方共舉行過15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及兩項共識,臺日關係並未見疏遠,臺日共簽訂28項協議,雙方雖沒有正式外交關係,卻可定位爲「特別的夥伴關係」,這段臺日及兩岸關係並行不悖的歷史經驗可爲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