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競爭與兩岸關係的底層邏輯

旺報社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以美國應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爲主題發表演說,大致清楚表述了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方向與策略,但是也引來不少批評,有人覺得蒼白無力,有人認爲論點矛盾,更有人指責他閃避遮掩。不過,字裡行間可以讀出拜登政府如何看待中國崛起,以及其應對的底層邏輯。

經濟與科技 美外交核心

首先,拜登政府是如何理解中國的崛起以及如何定位崛起後的中國。布林肯在演說中提到,中國崛起「受益於國際秩序提供的穩定和機遇」,如今卻破壞既有的國際秩序。他認爲崛起後的「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來做到這一點的國家」,並且很有可能在這未來的10年內發生。所以美國對華戰略的出發點是「捍衛和改革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從中可以看出,美國自知無力改變中國,更無法將中國從全球經濟中分割出去。若期待北京遵守美國提出的以實力出發的國際規則,拜登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塑造一個圍繞這個亞洲超級大國的戰略環境,以及厚植自身實力。

布林肯在演講概括拜登戰略的口號爲「投資、協同和競爭」。「我們將投資於我們在國內的實力基礎─我們的競爭力、創新和民主」。布林肯特別提到,去年拜登總統簽署的美國曆史上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投入1兆美元以推進高速公路、港口、機場、鐵路和橋樑現代化,好爲美國更多地區吸引更多企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協同」則是重視盟友和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這兩者是與川普政府對華戰略不同之處。但是目的仍是與中國競爭,「以捍衛我們的利益,推進我們對未來的願景」。

布林肯強調投資美國,反映出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中產階級外交」。「中產階級外交」絕非川普「美國優先」的翻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是此一理念的主要推動者和設計者。拜登及蘇利文多次表示,「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歸根結柢要爲美國工薪家庭、中產階級和普通人服務」。美國出現川普這樣的民粹領袖與極端主義,跟美國中產階級的沒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美國的外交政策與經貿政策都必須服務於重建中產階級這個重大目標,對中戰略也不例外。

中美僵持期 促繁榮和諧

理解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就能發現美國與中國競爭的底層邏輯仍是在經濟與科技這兩項美國長期優勢上。當對華戰略重心回到經濟與國內議題,美國就更需要確保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優勢與供應鏈安全。但美國不希望與中國在軍事上有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導致被捲入全面性軍事對抗的危險。除了拜登在東京「失言」表示會以軍事保臺,透露威懾中國的「暗示」外,布林肯在演說中清晰表態不尋求衝突或新的冷戰、不尋求阻止中國作爲大國發揮作用,也不尋求阻止中國的發展,更承諾要維護中美衝突的護欄,並重申美國長期以來的對臺政策,表示不支持臺獨。

中國經濟因爲疫情的關係,出現嚴重下行的風險。原本受國際環境影響,已經疲軟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嚴格的社會控制引來年輕人與中產階級的浮動,對於北京政府產生不小的壓力。爲了今年中共二十大順利舉行,北京必定要將大部分的心力放在挽救國內經濟。中美對抗與臺灣問題將不會是北京近期的重點。

中美就算不是走到了冷靜期,至少也是僵持期,短期內雙方都回到經濟理性爲主導的競爭關係。既然外交部長吳釗燮對美國媒體表示不追求臺獨,國安局長陳明通也保證蔡英文任內無戰事爆發的可能性,民進黨政府更應利用中美回到經濟競合的時期,放棄抗中保臺的挑釁路線,致力經濟繁榮與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