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陸生愈多 臺灣愈安全

旺報社評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爭取大陸開放陸生來臺,陸方人員怨答「你們(臺灣方面)有善待陸生嗎?」聽在期待兩岸擴大交流爲臺海創造和平契機的人們耳中,不覺得慚愧嗎?

臺灣於2011年開放陸生來臺就學,2019年12月大陸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民進黨政府很快在次年1月26日宣佈暫停陸生來臺,大陸於當年4月9日公告暫停陸生來臺就讀,隨着疫情趨緩,教育部在2022年7月及11月開放學位生與短期研修生來臺就讀。但陸方至今未解除陸生來臺禁令,在臺陸生人數持續減少,以在臺時間較長的研修生及學位生爲例,從2016年最高時的4萬1975人,減爲今年第一季的880人。

民進黨政府一再強調,陸生遽減是因爲大陸不放人,從結果論看,確實如此,然而,從過程論來看,陸生在臺的權益一直比不上外籍生,對陸生日常生活與受教權造成不利影響,加上兩岸關係惡化,相互惡感增加,陸生來臺求學意願當然降低。

疫情期間,蔡政府暫停陸生來臺時間點比其他外籍生早,恢復來臺時間點晚。2020年6月底疫情稍緩,蔡政府逐步開放低風險國家(地區)境外學生返臺就學,卻以「兩岸關係特殊」爲理由排除陸生,明顯是對陸生的歧視。

當時在臺就讀學位陸籍學生8353人,因而被拒絕入境返校就學的陸生高達7000多人。擔心無法返臺,錯過註冊時間,影響後續就讀的機會,這7000多名學生自組「陸生返臺推進小組」,爭取返臺就學的權益,但未獲得重視。

鬆綁歧視政策限制

政府對陸生的制度性歧視現象非常明顯,依據《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來臺就讀大專院校學士班及研究所正式學程的外國留學生,在臺灣停留6個月以上者,可申請居留簽證,但陸生來臺就學屬於「停留」而不是「居留」,無法取得居留證,這也是陸生遲遲無法納入健保的因素之一。

民進黨長期反對陸生納保(健保),認爲健保資源寶貴必須謹慎使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競選期間提出「陸生納保」政見,政府隨後宣佈施行,認爲是對陸生釋出善意。但外籍生早已納保,臺灣在開放陸生十多年後纔開放納保,實在談不上善意。

臺灣是外向型經濟體,須儘量擴大對外連結,加上近年出生率急遽降低,不應該把大陸觀光客與陸生來臺視爲兩岸政治問題,而是國家發展戰略問題。臺灣需要爭取全球觀光客、全球人才來臺旅遊、求學、工作,我們必須思考:全世界有那麼多值得觀光旅遊的地方、那麼多國際排名更好的學校、那麼多薪資比臺灣高的國家,觀光客爲什麼要來臺旅遊?年輕人爲什麼要來臺求學?人才爲什麼要來臺工作?臺灣一定要有某些特點、優勢和誘因才能吸引他們。

臺灣在全球留學市場爭取更多機會的必要,隨着少子化趨勢愈來愈嚴峻而快速提高,否則生員減少後,將不斷看到高教規模的萎縮。臺灣看待「陸客」和「陸生」,要着重「客」與「生」,不要只聚焦在「陸」,纔看得到商機。

更重要的是,隨着陸生在臺灣、臺生在大陸就讀,年輕人自然而然融入對方社會,是彼此認識與互相理解的最佳管道;教育部一再表示,支持並歡迎陸生來臺就讀立場始終一致。但檢視對陸生的種種規範及限制,卻發現臺灣對陸生實在不能算是友善。

善用中華文化優勢

陸生納保問題雖已解決,但對陸生的「三限六不」,及限制留臺就業的歧視性政策仍未鬆綁。根據《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規定,陸生不能申請獎助學金、不得從事專職或兼職工作,連打工都有嚴格的規範。陸方所謂「沒有善待」指的是這些限制措施。

賴清德準總統希望兩岸恢復正常交流,那麼就應該取消對陸生的歧視性政策,讓陸生安心就學、好好過日子,讓各大學可以善用中華文化優勢爭取陸生,愈多年輕人來臺就學,臺灣就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