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FTA之路愈來愈遙遠

終止ECFA對臺不利

2010年兩岸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10年協商期間即將到期,明年可能被中止。兩岸貿易對臺出口重要性早爲大家所熟知,臺灣有5%的貿易出口透過ECFA「早期收穫清單」而獲得免關稅,但還有相當多的貿易商品未能被涵蓋在此清單內,需再簽署正式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才能讓所有商品免除關稅。倘ECFA終止,《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也自然胎死腹中,無起死回生機會。屆時,臺灣對陸出口大幅減少,政府還能對經濟如此樂觀?

臺灣出口佔GDP比重逾65%,這幾年出現低成長及悶經濟情況,出口衰退難辭其咎。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享受關稅減稅、爭取公平及拓展貿易機會的確刻不容緩。但又礙於國際政經現實,以致於進退兩難。

臺灣主要貿易對手南韓的貿易覆蓋率已逾62.56%,臺灣貿易出口確實較南韓不利。自馬政府以降,無不想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RCEP)。TPP原12個成員國經貿往來佔臺灣貿易額35%,臺灣若能加入TPP,等同於同時與數個重要貿易伙伴簽署經濟合作協定,透過關稅減讓所創造的出口效果絕對相當可觀,還可降低南韓的競爭威脅。馬政府任內希望「排除障礙、調整心態、8年入T、能快就快」;蔡政府上任後也以TPP爲其重要的施政目標。

然而,美國退出TPP,TPP變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雖然少了美國,但佔臺灣貿易的比重仍有20%;而且,CPTPP會員中的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等4個會員仍是臺灣前10大貿易伙伴,臺灣加入CPTPP將有利以外銷爲主的製造業拓展市場。可惜的是,CPTPP已於2018年底完成第1輪的談判,並於今年進行吸納新成員第2輪談判。蔡政府一向親美日,更希望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參與CPTPP第2輪談判,但目前看來並無實際進展。RECP因加入門檻極高,臺灣即使望穿秋水,恐難如願。

去年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貿易成長明顯衰退,臺灣經濟成長以貿易爲主要引擎,又與大陸的貿易關連性極高;當全球及大陸經濟成長衰退,自難以置身度外。IMF輔調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臺灣勉強「保2」。

臺灣保2都很勉強

總統大選已進入緊鑼密鼓,蔡政府卻一直宣稱臺商迴流資金不斷增加,明年有望破兆;加上轉單效應加持,主計處樂觀地調高經濟成長預測。殊不知,即使如此樂觀,若無ECFA,自由貿易覆蓋率又如此低;在兩岸貿易嚴重衰退下,臺灣出口還能見「紅」嗎?恐是望「黑」興嘆。

准此以觀,重啓兩岸協商大門及加強彼此的互信、持續推動ECFA後續的貨貿談判,以做爲未來加入國際自由貿易談判的籌碼,纔是正確之路。(作者爲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