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民間交流愈多愈好
旺報社評
沉悶灰暗的兩岸關係出現星點微光,大陸文旅部宣佈近期內恢復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這是繼福建團客到馬祖旅遊後,大陸對兩岸觀光再次鬆綁;另一方面,大陸國臺辦宣佈恢復臺灣文旦柚輸入,2022年8月大陸暫停臺灣柑橘類水果含文旦柚進入,時隔2年後局部解禁。
大陸善意 持續鬆綁禁令
對於大陸這一連串的解禁,交通部觀光署長周永暉認爲是很好的開始,並表示未來將會在跨部會協商時,爭取先實行小三通。但新上任的交通部長陳世凱態度沒有這麼正面,他強調臺灣已遞出橄欖枝,呼籲陸方儘快開放團客及自由行旅客;至於我方禁團令是否解除,他只說會滾動檢討。
農業部對大陸局部解除文旦禁令反應平淡,只表示「不應該限定特定地區」,大陸此波開放並未針對特定地區,只規定須獲得註冊登記的包裝廠和果園才符合輸入資格,目前所有符合陸方要求登記的包裝廠及供果園都在花蓮縣,因此,初步看來只有花蓮柚農可以出貨大陸。
大陸這次解禁正如同2023年恢復臺東釋迦銷陸,也是因爲地方政府積極輔導果農通過大陸審查並完成註冊、登記,最終取得出貨許可,在地方政府的努力和投入下,終於爲果農打開銷往大陸的大門。農業部與其抱怨大陸開小門,何不自我反省,究竟花了多少力氣、投入多少資源協助地方政府與農民,排除困難、重獲市場?
2021年日本因農藥超標將臺灣香蕉退貨,當時農委會指責國內業者「拿不合格商品充數」,但大陸驗出介殼蟲禁止臺灣鳳梨輸入,農委會卻批判大陸政治操作,明顯雙重標準;爲了打開日本農漁市場,2023年民進黨政府透過文化總會在東京舉行TAIWAN PLUS文化節,農業部擺攤大力推銷,並聲稱效果很好。試問,農業部何曾爲了大陸市場做過相同的努力?
民進黨強調觀光交流兩岸必須對等,話或許沒說錯,不過,總有一方可以先表達善意。從現實面來說,觀光旅遊市場不振的臺灣,顯然更有先放寬禁令的必要。原本交通部訂定2024年的觀光人次是1200萬人次,前交通部長李孟諺在今年4月證實已下修爲1000萬人次。然而,截至今年6月底,來臺觀光客人次僅381萬人次,業者擔心,到年底恐怕連調整後的千萬人次目標都無法達成。國旅部分也不好,今年墾丁、臺東熱氣球嘉年華遊客減半,「國旅崩盤」之說令旅遊業者憂心恐慌。
只要轉念 開門就有路走
2024年上半年,大陸境內旅遊人數26.6億人次,旅遊收入2.59兆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入境旅遊人數爲5950萬人次,同比增長81%,觀光旅遊市場呈現「高開走穩」趨勢,兩岸旅遊全面相互開放顯然對臺灣更有利。
照理說,政府應竭盡全力創造旅遊商機;尤其大陸觀光客,無論是人數還是旅遊花費,向來高居臺灣外來觀光旅客第一名,更應該是政府重點爭取的對象,更應主動開放,而不是被動消極;甚至對方已經遞出善意,卻還要拿翹,這不是聰明的做法,更不是一個爲民謀福、爲企業創造利多的政府應有的態度和作爲。
疫情過後,各國政府都積極開發觀光商機,旅遊市場大都明顯成長,像臺灣這樣外人不來、自己人沒興趣,觀光產值遲遲無法恢復疫前水準,還真是不多見,民進黨政府不慚愧嗎?
短期內兩岸官方關係或許不容易突破,但觀光旅遊、學術文化乃至於農漁產品等民間交流與商品交易等,對庶民百姓有利的事情,只要官方心念一轉,打開大門就有路可走。臺灣經濟量體小,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外銷市場愈大愈好,自然應該更主動些。無論如何,兩岸愈多交流、愈多互動,對增加彼此的瞭解與認同更有好處。大陸連遙遠的非洲都可以持續讓利、可以創造好感、可以耐心等待,對臺灣人民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