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自主供應鏈 臺商可以幫忙

旺報社評

臺海緊張情勢升溫引起全球關注,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反而釋出和平訊號,指示福建應勇於探索兩岸融合發展路徑,以「通、惠、情」精神,加速對臺促融。適時遞出的橄欖枝,雖未獲得蔡政府正面迴應,但可以減輕民衆戰爭的疑慮,讓兩岸民間關係維持溫度。

經濟發展 兩岸脣齒相依

兩岸經濟經過長期交流合作、互通有無,冷戰遺留的戰爭氣息早已遠去,也讓彼此意識到,大陸經濟發展需要臺灣,臺灣經濟發展也離不開大陸,以「通、惠、情」促融對兩岸都有利。對於曾長期在福建任職,和許多臺商有過深交的習近平來說,感受或許更爲深刻。

自1991年臺灣開放對大陸投資以來,兩岸經濟展現的活力榮景,足以成爲世界典範。衆多臺商利用大陸充沛的土地與人力資源,結合臺灣的技術經驗與全球市場的連結,創造出豐厚無比的利潤。在這個過程中,不只爲大陸帶來龐大的外匯收入就業機會,也帶動經濟高速成長,更讓大陸經濟與產業結構得以加速轉型升級。

近年大陸漸漸從世界工廠轉變爲世界市場,兩岸官方關係雖然惡化,但臺商依然活躍,印證兩岸經濟關係已脫離政治,成爲一個自我運作的有機體。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民進黨執政5年後,臺商在大陸累計新設企業家數與實際投資金額仍持續攀升,2020年已來到11.7萬家及704億美元。

另一方面,隨着兩岸經濟深入融合,不單大陸從兩岸經濟獲利,臺灣更是主要受益者。臺商赴陸投資所構築的產業供應鏈,除了支應當地生產所需外銷出口外,更是臺灣出口的基本命脈。臺商初期佈局的兩岸產業供應鏈,主要把大陸當作生產基地,從臺灣大量出口中間財至大陸工廠,加工生產後再外銷至世界各地。這樣的生產供應鏈模式,不只讓臺灣出口長年維持在高檔,也爲臺灣經濟成長帶來巨大貢獻。近年來這個模式正在轉變,內需逐漸擡頭,卻無損臺商居間扮演橋樑角色與地位。

財政部進出口統計指出,即使面對中美貿易戰疫情與供應鏈重組等多重打擊,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成長達14.6%,成績亮眼,比重來到43.9%歷史新高,代表融合程度更深。臺灣從大陸獲取的貿易順差高達867億美元,同樣創下歷史紀錄,也比整體貿易順差588億美元,多出279億美元。如果少掉對大陸貿易順差,臺灣對外貿易整體將會呈現逆差,淨出口對經濟貢獻也將由正轉負。這都足以證明,兩岸經濟脣齒相依,誰也離不開誰。

中美對抗 臺企兩頭獲利

近年因中美對抗而惡化的地緣政治,反而讓臺灣的全球供應鏈特色更加突顯。特別是在高科技半導體關鍵電子零組件的需求上,不只美國需要臺灣,中國也需要臺灣,使臺灣成爲不可或缺的存在。轉化爲實際經濟數據,就是臺灣這兩年的出口與經濟表現,美國製裁中國,不但出現轉單效應,先進晶片還出現搶單效應,美國和大陸都更需要臺灣,纔會出現出口榮景,GDP成長遠遠超出市場預期,在全世界一片哀號聲中還能逆勢成長。

兩岸經濟熱絡往來,是關鍵所在。比如,2020年臺灣上市櫃企業的大陸轉投資收益首度突破4000億臺幣大關,來到4751億臺幣,就是鮮明例證。這也充分證實,臺商在大陸去美化、美國去中化過程中,有能力迅速填補供應鏈缺口,結果不但沒有受到傷害,反而成爲最大受益者。兩岸經濟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必須留意的是,臺灣在這波中美對抗中獲利,但同時也成爲衆矢之的。近期傳出,美日將在半導體產業展開合作,以確保戰略性關鍵電子零組件得以穩定供應,而非僅能依賴臺灣。更不用說,早先大陸已明確制定未來關鍵零組件自給自足的目標,這都可能讓臺灣現有的供應鏈優勢,逐漸式微。臺灣企業恐怕得思考,如何在中美競合之間,找到一個既可維持既有優勢、又能充當潤滑劑平衡點。一個可行的方向是,擴大融入大陸自主供應鏈,並利用臺灣元素打造連結全球市場的兩岸供應鏈。

經過40年發展,臺商已經證明,可以爲大陸經濟改革帶來正向能量與貢獻。當大陸決心建立自主供應鏈,以避免美國的威脅,在全球產業供應鏈具競爭優勢的臺商,必能提供助力。不過,前提是北京釋出更多善意與務實的政策,讓臺商願意更深入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