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要夠苦纔對得起捐款人?」若沒有兒福盟撐着,社會要付出多少代價?
近日所發生的兒福聯盟購買建物的案件,引起成交金額過高的批評,主要說詞不外乎「捐錢不是給你拿來買房的」、「我要我的錢是真的給需要幫助的人的,社工憑什麼住那麼好?」、「要錢蓋房子不會自己想辦法去賺喔?」
其實這幾種思維都再次反映了臺灣尚未脫離「經濟起飛階段」的想法,意即「有賺錢纔是有用,沒賺錢的都是靠我養你的,你們都是靠我,所以要聽我的。」,然後完全忽略一個社會或是一個組織裡面每個角色需要共同存在才能夠順暢運作的概念,就像美式足球一樣,有進攻組,有防守組,然後才能順利走向勝利的目標。
在這種「有形產出=權力=能享受相對應資源」的思考下,事情就會變得非常扭曲而畸形。而且在談NGOs這個領域內是否遭遇這種想法的荼毒之前,我們來檢視兩個大家熟悉的場域,一個是大學;一個是公司行號。
在大學裡面,理工學院分配多,文法商社科院分配的少;公司行號裡面,行政單位或者幕僚單位所受到注重的程度,也往往較低,如果直接帶入這個基礎,這邊甚至可以直接說一個公開的秘密,在社工證照化的初期,「社工師」這個頭銜跟人力聘用,也只是每一個非營利組織爲了通過評鑑不得不聘的一個種類,醫院尤其如此。
如此聽來,就可以知道對於「有貢獻」這件事,「開源」受到重視的程度,遠遠勝過於「節流」。
言歸正傳,所以兒福聯盟購買了一棟辦公大樓3.7億怎麼了嗎?運用的款項經過層層把關、還有經過董事會開會同意、同時把大量的空間拿來作爲推動兒童福利使用,成交價每坪41萬的同時,卻依然還是讓人詬病了。原因就是上述的概念依然在發酵。
無論是誰去揭發或是檢舉了,最後形成的風氣就是產生了諸多不滿的聲音,不管怎麼解釋都沒用,因爲對於NGOs而言,要去證明自己每一分錢或是每一個方案、每一個個案執行後所獲得的效益是多少,真的很難很難量化,即使近年在推行的SROI (Social Returns on Investments, SROI.)試圖着要把每個服務計劃的impact加以量化或者貨幣化,都還是非常難以估算。
談了這麼多,這邊知道許多人還是很想談績效。那就來談績效吧,先來講講真實的例子好了。
中信兄弟與中華隊球星林智勝、美國大聯盟林子偉、張育成、知名歌手彭佳慧,這四位是小編知道受過家扶基金會幫助的人,有沒有哪些批評者要來幫忙算一下這幾位所創造出來的私人公司收益、以及廣告品牌效益、還有社會公益責任效益?甚至如果學過基礎經濟學,我們把機會成本都考慮進去的話?試問沒有家扶這種非營利組織來協助他們之後,除了後來的商業利益不復存在之外,會不會還產生其他的社會狀況,成爲社會上的沉沒成本?
再來,如果有聽過「一首搖滾上月球」這部片以及電影原聲帶,你會了解到一個罕見疾病的家長與家庭有多需要專業介入,如果沒有像罕見疾病基金會這樣的NGO來有效率的投入並提供服務,這個社會要該怎麼處遇這些案主案家?這些成本又多少?要不要換算一下呢?
最後再舉個例子吧,「不老騎士」「老大人」這兩部國片,一部是紀錄片,一部片是電影,都在描寫老年生活的複雜以及僅存的堅持跟斗志,臺灣這個社會正在走向高齡化以及高度分工的後工業化時代,試問:如果沒有弘道老人基金會等各個長照相關非營利組織,孤獨死、長輩自殺、長輩失依、家庭照顧責任推諉、手足相殘、老人虐待、壓力情境近親兇殺、甚至是照顧者憂鬱症等案件會不會出現並大幅增長?這些會不會影響到社會生產力?影響到的部分,又應該怎麼計算?
▲兒福聯盟的社工一路陪伴921地震的失依兒。(圖/兒福聯盟提供)
小編舉了兒童與家庭領域、罕見疾病領域、以及老人照顧領域的面向來舉例,但這不代表就只有這三個向度,這個社會需要被幫助的人太多,如果不是這些NGOs撐着,你以爲光靠政府或一般同情式的善心所構築的社會安全網是足夠的?而竟然還要來質問一個想要落實「兒童權利公約」推動的兒福聯盟選擇一個合理的辦公地點的對錯?真的令人匪夷所思。
「一件兒虐案耗費660萬社會成本」
講完例子,我們用數字談吧,沒有數字有些人是不服氣的。
以國內來講,臺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劉淑瓊就曾經在受訪時指出,「平均一個兒虐案件的社會成本是660萬」 ,照這樣看,大家覺得兒童權利公約的推動重不重要?兒福聯盟重不重要?再講一個最現實的C/P值,用3.7億除以660萬,只要兒福聯盟推動的兒童權利公約以及他們的相關方案能夠超過讓56位案童獲得正常的成長,基本上就值了那棟建築物,好生意,不做嗎?
如果以美國爲例,兒虐事件在2015年造成了2兆美元的社會成本負擔,如果用同一年的美國年度全國GDP 17.9兆美元來計算的話(來源:美國財政部報告),相當於佔了高達11.17%的比例在面對這樣的兒童情況,對比於臺灣,就真的會少於這個比例嗎?
很多社會隱形的成本都是看不見的,過往「開源勝過節流」的概念,也只是源自於那個單純只在乎生產製造買賣收益的年代,然而我們都曉得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一間公司、一個家、一個人再怎麼會賺錢,如果他不會管理,不知道隱形成本的控管更能決定許多關鍵的話,那是註定會失敗的。
公司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整個社會安定背後所反映的龐大成本控管呢?不就是要一間價格合理而且在足夠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爲營運總部,兒童福利聯盟,乃至於所有的非營利組織,從成本的角度看,真的有那麼不值到需要被唾棄嗎?
熱門文章》
►被社會高度需要,卻低薪差待遇 誰要當社工?
►爲什麼兒福聯盟不可以尋求一個穩定的駐地?►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Issue Republic 議題共和國」粉絲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