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調查:8成兒少社羣恐慌!Alpha世代爲何有EMO情緒?

8成兒少滑手機時,容易因錯過動態與比較心理而產生恐慌。(圖片來源/PIXABAY)

暑假已經過了3分之1,孩子在家是如何打發漫長暑假的呢?現在已進入無法離開科技的Alpha世代,而社羣媒體也成爲兒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逾8成兒少出現社羣恐慌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其中近2成沉迷社羣無法自拔,顯示網路世界帶給兒少心靈層面的負面影響,值得家長注意。

根據兒福聯盟統計得出,兒少平均10歲就擁有自己的手機,11歲即自行創立社羣媒體帳號,其中95.1%使用社羣媒體,而Instagram(78.6%)、Facebook(73.4%)和抖音(61.7%)是使用最多的社羣媒體平臺。此外,浩大的網路世界充斥着正反兩面,統計指出,有56.6%曾在網路有過負向經驗、27%曾經收到假訊息、收到色情影音或訊息則佔20%。

現今許多兒少花大把時間沉迷社羣媒體,根據統計發現,臺灣有20.5%的孩子因想使用社羣媒體而刻意忽視其他活動,甚至有18.1%的人表示「不滿足」,希望能投注更多時間在社羣媒體上,可見臺灣兒少的狀況比其他國家嚴重許多。

社羣媒體究竟有何種魔力讓人「滑也滑不夠」?主要原因是「跟朋友聯繫」及「追蹤朋友的動態」。然而,反覆追求各種社交資訊,可能會導致社羣恐慌,例如錯過朋友所發佈的動態而感到焦慮不安。

其實,這種焦慮不安甚至衍生出一種名爲「社羣比較」的新隱憂。兒少透過與他人比較,來確認自己的狀態及評估自己的能力;在社羣媒體上,他們會比較同學或朋友的按贊數、留言數、追蹤對象和上傳內容,也因此引發兒少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而這也與近期流行的網路用語「emo」有關。

emo源於emotional的縮寫,擁有憂鬱、煩躁、悲傷等負面意義,這樣的負面情緒不僅止於網際網路的使用,某部分與人際關係、原生家庭也有相對應的關係,因此建議家長在忙碌之餘,應撥空與孩子交談。

此外,爲了保護兒少免於網路社羣的毒害,兒盟呼籲業者、家長及兒少,應採取3項措施來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

1. 平臺機制

各平臺應限制演算法,針對未成年人的廣告或推播進行合適的篩選,並且設置檢舉機制,以便不合適年齡的廣告能透過檢舉下架,避免影響兒少的身心發展。

2. 數位排毒

家長應與孩子討論網路使用時間,並規劃親子共同活動,如閱讀、運動或與家人朋友真實對話,調整孩子的生活習慣,並減少網路依賴性。

3. 兒盟資源

兒盟提供多項資源協助家庭,父母可撥打兒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尋求專業建議,兒少則可透過兒盟少年專線,獲得情緒支持和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