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區:解“法結”更解“心結”

原標題:廈門海滄區:解“法結”更解“心結”

東南網9月2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聞)

“太感謝了,如果沒有你們,我們不可能這麼短的時間解決矛盾,挽回損失。”在位於廈門海滄區法院內的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裡,經常上演着一幕幕“化干戈爲玉帛”的場景。

2023年7月,海滄區政協協同區法院啓動多元解紛工作,通過設立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的方式,拓展糾紛解決渠道,增強調解力量。政協委員走進法院,來到羣衆身邊傾聽百姓心聲,開展調解工作。

基層糾紛形式複雜,矛盾多樣,如何實現源頭化解?委員訴中調解方式的引入又是怎樣助力法院工作高效運轉?近日,記者走進海滄區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一探究竟。

“傅委員,我們答應您調解這個事情,是衝着您政協委員的身份……”近日,在海滄區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內,企業負責人江旭(化名)一見到海滄區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首席調解員、廈門某律所合夥人傅曉兵,就滔滔不絕講起來。

這是傅曉兵新接手的一起法院委託的疑難案子。江旭所在的原告諮詢公司與被告企業簽訂《顧問服務協議》,其中約定由原告方指派團隊入駐被告企業,提供營銷顧問服務。在經營過程中,雙方因故合作破裂,之後雙方對於案涉協議約定的服務標準、服務質量、相應顧問服務費用是否應當支付、違約責任歸屬以及賠償金額等諸多方面產生爭議。

因雙方協商不成,原告遂起訴至法院,要求被告企業支付剩餘顧問服務費及經濟賠償,被告企業隨即提出反訴,訴請原告諮詢公司賠償更高金額的損失,並承擔律師費支出等,雙方矛盾衝突升級。審理過程中,法院委託調解工作室介入調解。

“本案件涉及金額較大,且雙方矛盾尖銳,調解中原告和被告雙方均多次拒絕調解。”傅曉兵表示,調解是一次又一次耐心釋理說法的過程。“在調解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與當事人的有效溝通,增強司法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力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平衡點”。

面對此案複雜的情況,傅曉兵帶領調解團隊展開深入研究,並積極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面對面”“背對背”調解。經過10餘輪的調解,通過擺事實、說道理、算損失、談人情、講法律,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

“基層的矛盾形式多樣且瑣碎,尤其是疑難案件,如果不及時干預就會佔用原本已緊張的訴訟資源,激化矛盾,因此訴中調解非常重要。”傅曉兵告訴記者,採用訴中調解的形式,將已經進入訴訟程序且矛盾劇烈的案件,儘可能在客觀真實基礎上,依據公平公正的宗旨,通過專業調解的系統工作,以和解的方式結案,不僅可以減少法官壓力,更能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最大程度維護雙方的合法利益。

“政協+法院+調解專家”,這種調解模式緣何而來?

近幾年,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海滄區民商事糾紛案件增多,而法官人員少,辦案壓力較大。面對這一現狀,海滄區政協與區法院搭建起“政協+法院+調解專家”多元解紛機制運行框架,在全市範圍內率先成立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引入有法律從業背景的政協委員作爲調解專家,以專業的力量打造民商事案件訴源治理平臺。

海滄區法院院長葉炳坤錶示,調解工作室在“實事求是、公平公正、促進和諧”的調解宗旨下,發揮了調解員“專業、專攻、專注”的特長,推進糾紛調解工作順利開展。

“政協委員來自各行各業,如何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爲羣衆辦實事,也讓委員更加深入地瞭解民情,是我們成立調解工作室的初衷。”海滄區政協相關負責人說,這是一項創新的工作,不僅搭建了委員履職的新平臺,也使委員主體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實現了從被動參與到主動介入的轉變。

近年來,海滄區政協積極探索,以“政協委員工作室”爲載體,紮實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拉近政協與羣衆的距離。截至目前,海滄區政協已授牌成立了“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城建委委員工作室”“社法委委員工作室”等工作室,爲羣衆提供貼心的調解和維權服務,也讓政協委員和羣衆的距離越走越近。

(林聞)

責任編輯: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