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軍/中日20年企業成長動力之我見
圖文/阮軍
1994年初,我來到日本留學,當時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第二個十年的階段,人民的生活水準比起改革開放之前有所提升,但是總體的經濟發展水準與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日本剛經歷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度經濟成長,包括八十年代最繁榮的泡沫經濟時期,雖然當時泡沫經濟已破裂,景氣從頂峰開始下滑,但那時日本的經濟規模比起中國來說還是要大得多。
出國之前,我在中國一家國營外貿單位工作,收入和普通中國人相比的話還算可以,當時大學剛畢業不久,我的基本工資是七十六元人民幣,加上其他的一些補貼和獎金每月大概拿到手的工資爲一百多元人民幣。而同年齡的日本人的收入換算起來,每個人的月工資差不多有兩至三萬人民幣。
剛到日本留學的我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每天的收入有時能達到一萬多日元,換算出來約爲七八百人民幣,相當於國內半年的工資。所以當時兩國的國民經濟收入的差額是非常巨大。
就物價而言,當時日本的一碗拉麪價格相當於人民幣六十多元,對於初到日本的我來說這簡直是一個天價,當時就被震驚到了。
一個大西瓜,價格兩三千日元,一臺全新十四吋的彩電價格僅九千多日元,我跟國內朋友說在日本三個西瓜可以換一個彩電,國內的朋友都簡直難以置信。
但是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中國的國民人均收入不斷地提高,普通上班族的月收入都達到了幾千或者上萬。而反觀日本這二十多年工資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 同時,因爲匯率以及物價的變化,中國跟日本的普通人的人均收入差距大大地縮小了。
94年當時中國的物價和現在的物價相比,至少提升了好幾倍,人們收入提升的同時伴隨着物價的上漲,這是一種通貨膨脹的過程。而日本這二十多年卻一直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產業過度競爭,商品滯銷,物價有越來越便宜的趨勢。 二十多年前,一碗拉麪一千日元,現在的一碗拉麪大約六、七百日元,二十多年前一碗普通的牛肉蓋飯四百日元,現在三百多日元就可以買到,自動販賣機裡的飲料的價格也是二十多年一直沒有變化。
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的進步也是巨大,有目共睹。
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在東大留學時候,有一次課間和一位日本同學爭論中日兩國的長短,最後他急了,反問我:那你爲什麼要跑我們日本來留學?你們中國有什麼比我們日本好的?我頓時語塞,因爲我腦子裡確實一下子想不出我們中國有哪方面比日本強的,農業?工業?軍事?當時真的一時想不出一樣可以反駁同學的地方,人多......不算優勢吧?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隨口便可說出很多項中國對日本具備碾壓式的優勢的地方,所以這二十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真的可以說是天翻地覆。
常常有日本朋友問我,爲什麼中國經濟發展能夠那麼快,這個問題很深,很大,不是幾句話簡單可以回答。我認爲首要原因當然是中國三十多年的政治安定,其他還有經濟規劃,人民勤奮…...
1998年我在日本碩士畢業,加入日本一家大公司,工作了三年多,而後於2002年在日本創辦公司直至2012年回國二次創業。至今爲止我的人生基本上是三年在日本大公司當上班族,十年在日本當經營者,回國後六年繼續當經營者。
▲日本失落的經濟,讓年輕人進入低慾望時代。(圖/作者阮軍提供)
我可以從個人觀察的立場,從自己所瞭解的企業運營的角度,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中國經濟能夠保持長達二三十年的高度增長,大的宏觀經濟學方面我無從評價,從微觀的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可從三個層次的表像來分析原因,將中日雙方的情況作一個比較,第一是普通員工,第二是企業的經營者,第三個是政府層面。
1. 員工都屬勤勞民族,認真和靈活度不同
在國內大學本科,我學經濟,到了日本之所以繼續選擇經濟專業課題是因爲被當時中日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所震驚,很想探究日本經濟成長的秘密,學習他們經濟成長的訣竅。後來從學習過程當中瞭解支撐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有三大法寶,第一個是終身僱用制,第二個是企業內工會,第三是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簡單的說就是論資排輩,同一批進公司的人逐年提升工資,逐年提升職位)。
這正因爲日本有這三大法寶,使得日本的經濟制度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一枝獨秀,領先於世界,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在高度經濟成長期裡面快速成長的各個跨國企業,優秀企業幾乎打遍天下無對手。
日本產的商品暢銷全世界,made in Japan 就成了高品質的代名詞,在這個背後就是因爲有日本三大經濟法寶打造的一批企業戰士,他們以企業爲家,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每天都拼命工作,自覺地加班。有人說日本的男人都是蜜蜂裡的工蜂,每天從眼睛睜開到晚上閉上都在工作,無一例外,而且很多小公司的員工加班都是義務加班,不計報酬。
但是我透過在日本某大公司工作三年的觀察,發現年功序列制也有很多的弊病,到了下班時間,上級不走下級也不先走,到了下班時間都還留在公司主動地加班,一般人至少加班到晚上十點以後,像我當時是新員工,每天都是加班到電車的末班車爲止。久而久之,產生的弊端就是工作效率低,因爲每天晚上反正需要加班,明明白天可以做完的事情就會被拖到晚上,完成一件事所花的時間太長,要走的程序太多。
另外一方面的弊端就是幹部職務升遷不全靠能力,還是要靠人脈關係,靠派閥關係,要論資排輩,所以也造成了一部分中高層幹部的無心正業,責任缺失。 在日本流行一種人才三分的說法,就是說在一個再優秀的企業裡面,也會是三分之一的人才,三分之一的庸才,三分之一的木才。
那要如何從這個論資排輩的體系裡面冒尖出來呢,很多人中高層的日本企業幹部就不會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業務工作上,而是在拉幫結派,奉承上司這方面花很多精力。
所以,據我的觀察,在日本大公司裡面,中下層的社員總是最辛苦,幹活多收入少,課長部長一級的中層幹部也是責任重大,反倒是上面那些高層幹部人浮於事的不少。
一旦高層出現經營判斷失誤企業走下坡路的時候,日本大企業不得不開始裁員。但是日本企業裁員又表現出跟美國公司完全不一樣的一面,美國公司裁員是突然的,公告裁員名單的當天就得走人。
日本就表現出一種優柔性,往往是提前貼早期退休公告,募集主動請辭人員,這種做法非常人道也非常仁慈,但是往往先舉手表示願意提前離職的人恰恰都是公司裡面最有能力的人,因爲他們很容易在外面再找到工作。把找不到工作可能會失業的人或者有一些就是想在公司裡面混日子的人留了下來,這樣使得日本那些走下坡路的公司情況會越來越糟糕。
在以前,日本的員工都叫企業戰士,他們都是跟企業共命運一起拼搏的,因爲從大學畢業到公司一直要做到退休,但是現在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中途入職的員工也越來越多,這樣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有所下降。
2. 經營者都很敬業,但退路不同
中國公司老闆或者是總經理往往都是一代創業,白手起家,都是從苦日子熬過來的人,所以他們對工作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拼命的精神,日以夜繼的工作。但是日本企業長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種安定期,一代的公司創業社長早已經退職,現在擔任公司社長的往往都是從企業的員工裡一層層升遷上來的打工社長。
這樣就造成一種弊病就是當社長的時候,他已經年紀很大離退休年數不多了,這些人當社長的往往求穩,任何有風險的經營判斷他們都不會去做判斷,只求能安穩的退休,一旦財務方面、公司經營方面有什麼問題會盡量的掩蓋。所以這也是近幾年日本集中的爆發了很多大公司醜聞的一個原因,正因爲他的公司已經是公衆的公司,屬於大家的,股民的,甚至有一些大公司是互相參股的,這個公司並不屬於社長個人,所以企業經營者的一個歸宿感也沒那麼強。
另外一方面由於年功序列制,到了他當社長的年紀至少是五六十歲以上,這樣的年紀做經營判斷以及對新的知識的吸收能力都有所下降,這就是中日企業家最大的一個區別。
3. 政府都很高效,對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同
日本的政府公務員的親切,廉潔,高效是舉世聞名,靠選舉上來的地方主官主要抓教育,福利等有關民生方面的工作,基本上不干預企業的經營行爲,對於提振本地的經濟能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限。
中國的公務員的親切,廉潔我不評論,對於抓經濟工作的熱情和效率客觀地說應該算世界領先水準。現在各個地方政府都在抓GDP,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招商引資的不少,地方的GDP增長率是考覈查政府官員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也使得政府上下齊心協力,狠抓經濟增長,也會給一些初創型的創新企業或者具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企業很多優惠條件,甚至還會主動入股一些優秀企業,給與資金上的扶持,尤其是像我所在的液晶顯示行業,由於投資大風險大,每一個大項目後面幾乎都有當地政府的資金在支撐,政府和企業一起共擔風險。
這點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形成的一個非常明顯的中國特色,正是有政府的支撐,一些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才能夠順利地推進,這一點也是令日本企業家非常羨慕的地方。(2018年1月10日於沖繩)
作者簡介:阮軍爲杭州人,大陸企業家,日本東大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