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臺式辦桌 盧昉kuso古畫

盧昉的《辦桌圖》援引魯哲爾著名的《農民婚禮》,並把菜餚換成臺式喜宴料理。(MOT/ARTS提供)

16世紀尼德蘭畫家布魯哲爾的畫作《農民的婚禮》,爲當時農村喜慶風俗留下寶貴紀錄臺灣藝術家盧昉不僅逼真的臨摹這幅知名畫作,還在畫面上動了手腳,加入臺灣路邊辦桌常見的紅藍帆布搭景廚師推車上端出的菜餚還變成炸湯圓油飯九孔冷盤等臺式喜宴料理,盧昉認爲他以另類方式呈現「臺味」,與布魯哲爾一樣,都是反映當下的生活景況

盧昉現正在MOT/ARTS舉辦個展「出古入今II:玩轉古畫」,共展出12幅畫作,他援引布魯哲爾、凡艾克維梅爾等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畫作,並加以巧妙改編,增添了臺灣街景元素,如在布魯哲爾的《孩童遊戲》畫面裡的歐洲古老建築中,暗藏臺灣的老舊公寓建築,馬路也多了摩托車公車計程車等交通工具,與人羣交雜形成壅塞場景,變成作品《古今人車爭道》。

又如《東西廟會大對決》,則是把布魯哲爾的《農民的舞蹈》背景換成臺北霞海城隍廟,農民嘴裡喝的變成臺啤酒;《巴別塔》中的高塔則像從外星球墜落地表的巨大物體,落在臺北景美市區裡,令人發噱。

雖然創作手法搞kuso,但盧昉卻是藉此梳理自我認同的課題。盧昉1977年生於美國,出身所謂外省家庭,接受的教育是「大中國」認同,但他的第一語言卻是英文。11歲那年隨家人到臺灣,環境差異產生適應問題,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盧昉以逃離的心情,赴西班牙進修。

2008年回臺定居,2010年在臺灣舉辦第一次個展「出古入今:大鼻子異想世界」,創造一個「大鼻子」角色比喻自己,藉由穿越古畫抒發自我認同的矛盾。

盧昉不諱言,自己對西方文化相對熟悉,「但國外待久了也會產生思鄉情懷,如在巴黎塞納河畔喝咖啡,結果想起士林夜市雞排味道」,「過去被教育成臺味就是『俗味』,以前排斥,後來也產生莫名的情感,現在承認是自己的生活一部分。」因此這次「玩轉古畫」系列,他把15、16世紀西方藝術名作與21世紀的臺灣都會景物融合在一起,沒有隔閡企圖表達自我認同追尋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