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打好防汛抗洪突擊仗和準備仗

應急管理部公佈的2020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中,暴雨洪澇佔據前四。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極端天氣,南方一些地區洪澇災害加重。5月11日以來,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9個省份約80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經歷過去年的嚴重汛情,不少人心有餘悸:今年的洪澇災害是否會超乎尋常?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迴應,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汛情屬於正常年份範圍,當然並不排除後期汛情發展的可能。由此來看,大家不必過於擔心。但正所謂“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科學應對準備,確保萬無一失。

每一次災情都是一次檢驗應急處突能力戰役時下,我國綜合防汛抗洪能力已今非昔比,長達31.2萬公里的5級以上堤防成爲抵禦洪水的“鋼鐵長城”。今年以來,水利部門加快完善防洪抗旱減災工程體系,督促各地及時修復去年水毀水利工程設施完成率已達94.4%。正在構建中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管理體系,已成爲人民羣衆面對自然災害的底氣所在、信心所繫

但做好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打好突擊仗和準備仗。險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緩。面對災情,必須快速反應、科學救援,與時間賽跑。當然,事前的“防”比災後的“救”更重要。抓早防小,下好防災減災“先手棋”,必須做好預測、預警預案工作。例如,精準高效的氣象水情監測預警,有助於將風險化解於萌芽階段;做好人員物資、蓄滯洪區運用等準備,是快速反應、快速調度的必要前提

科學技術是抵禦自然災害的有力武器。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有效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洪水預報能力;優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爲山區羣衆及旅遊人員提供準確預警信息。這也說明:爲決策、逃生、救援留出寶貴時間,必須依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進展,讓防汛“耳目”更敏銳。當然,運用科技手段,必先樹立科學意識。養成科學思維、分析防汛工作,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羣衆素養,防汛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實效。

防汛抗洪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遵循科學規律,更要協同高效。其一,氣象部門及時預警,水利部門精細調度,財政部門下達資金,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司其職,激發應急管理改革的“化學反應”;其二,上下游各省市干支流各地區形成“一盤棋”意識,杜絕各自爲戰;其三,強化水庫羣、水閘分洪河道、蓄滯洪區等水工程的聯合調度,形成防汛合力;其四,政府、軍隊、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有效參與,在安置羣衆、募集物資、災後重建等方面各展其長。

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人類可以利用規律來減少不利影響。防救協同,部門聯動,有效發揮應急管理體系的作用,相信我們一定能打好防汛抗洪的有準備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