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防汛抗旱“主動仗”,築牢防災減災安全防線

□張文婷

近日,南方持續強降水,北方經歷高溫考驗,南澇北旱態勢嚴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6月16日,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佈今年首個紅色山洪災害氣象預警。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自2023年5月開始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已結束,夏末秋初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面對持續多發的極端天氣,我們需時刻繃緊“安全弦”,打好防汛抗旱“主動仗”。

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以及人民生活生產都造成嚴重影響。自然災害多發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自古以來,治理水患是安民興邦的大事,從大禹治水到李冰修建都江堰,從開鑿大運河到修建三峽水利工程,悠悠五千年,中國人竭盡智慧和力量與自然災害作鬥爭,造就了璀璨的中華文明。應當看到,自然災害的發生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們要全面做好應急預案,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堅決有力守護好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築牢防災減災安全防線。

三隻小豬的故事裡,大灰狼呼出的大風吹不倒磚頭房子。安全防線牢不牢靠,提升應對災害的能力是根本。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科學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衛星觀測技術提前預警;大數據、人工智能提供智慧方案;無人機、動力舟橋、遙控智能挖掘機等“黑科技”硬核救災……從建築材料、監測預警、智能裝備等,全面培育發展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將有助於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搭建能抵禦更大風險的“安全屋”。

基層是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第一線,也是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前沿。當前,部分農村地區存在房屋設施陳舊、基礎設施空白、應急物質儲備缺乏、防災避災點設置不科學等短板。“善除患者,理於未生”。提升基層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要將功夫做在平時,做好“防”的文章,比如,加強防洪設施建設,將避險避災、防洪防汛方案融入韌性城市、鄉村振興規劃;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建立關鍵時刻靠得住、頂得上的基層應急隊伍;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進一步提高廣大羣衆風險意識和應急能力,增強羣衆自救能力。

老百姓的事,時時放心不下。更爲艱鉅的“七上八下”防洪關鍵期即將到來,要把防汛之弦繃得更緊、應急準備做得更細、責任措施落得更實,所有防汛舉措必須“跑”在洪水到來之前,“寧可十防九空,不可萬一失防”,重點關注山洪易發區、溝口谷地、植被稀疏地帶等風險區,查找防汛短板和不足,全面落實防範措施,確保部署關口前移,有力、有效抓好防汛工作。衆志成城、不懼風雨,打好防汛抗旱“主動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