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綿山介公嶺追憶一代名臣介子推

介公嶺周圍古樹參天

公墓

你知道清明節前的“寒食節”是怎麼來的麼?你知道晉文公重耳落難忍飢挨餓時,是誰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熬湯給他喝的麼?你知道“足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麼?這些永載史冊的鮮活故事,都發生在山西介休,要想近距離探秘,一定要去介休綿山的介公嶺走走看看,所有史書上的方塊兒字,在介公嶺都變成了可以觸摸的故事。

介公嶺是介子推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是整個綿山景區制高點之一,被崇山峻嶺環繞,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松柏之間。天氣晴朗時,在介公嶺頂上可一覽綿山全貌雲霧蒼茫之時卻又是另外一番情致遠山在雲霧中或濃或淡,周身茂密的樹林彷彿都有了呼吸,整座山便成了一座仙山

介公祠

介公祠裡的介子推雕像

史書記載,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成了晉文公,曾陪伴重耳落難19年併爲之“割股充飢”的介子推在此時卻選擇了揹着老母親深入綿山腹地,成了一名不食君祿隱士。《呂氏春秋》裡寫道,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爲子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衆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爲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晉文公命人將介子推母子屍骨葬於綿山,並改綿山爲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爲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爲介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