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華工 VS. 現在的臺勞

挹雲閣主本期《今週刊報導「清大畢業生淪爲澳洲臺勞」引起廣泛討論,事實上我身邊也有不少人最近有去澳洲「打工」過。而這些人有些是單純爲了錢,也有的說自己是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當同樣一句話出自十幾個不同人的口中,我對這句話產生了興趣,一搜尋才發現,原來這根本就是推廣「澳洲打工」的slogan,如果你打「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澳洲」,會出現一百八十五萬個搜尋結果。

在這種行銷模式下,單純的勞力輸出被冠上「生活體驗」的美麗帽子,但是當我們剝開這層國王新衣,事實上這些人根本就是名符其實的「臺勞」,是因應當地需要廉價勞力的產物

基本上,澳洲是一個種族歧視相當嚴重的國家,不要說現在的臺勞,就連「有錢的」投資移民黃種人也被白人歧視。澳洲這個國家,在80年代因爲需要資金,看準香港人對於迴歸及臺灣人對兩岸關係危機感大力的在香港及臺灣推銷「投資移民」,也成功吸引到不少資金。而現在,再度看準臺灣薪資低廉、教育水準高,而鼓吹「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這也說明了報導當中,爲何只有臺灣與香港去澳洲打工的人數倍數成長。

翻開澳洲的打工規定,上面沒有規定要有很好的英文程度或何種程度的專業技術,但必備條件是「30歲以下」,而且一定要做過農林牧等粗重工作才能申請延長簽證,這就說明了澳洲要的其實就是「年輕的低階勞動力」。透過一連串的行銷包裝,用「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來迷幻臺灣的年輕人去澳洲提供廉價勞動力、做澳洲人不願意做的工作。

這就跟清朝末年「華工」輸出類似,唯一不一樣的是,清末的華工「有的」是被強迫,而現在的臺勞則全部是自願,但一樣的地方則都是「在家鄉賺不到錢」。最可笑的是,這些人也跟當年的華工一樣,回鄉後吹噓自己是爲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這種洗腦式的集體催眠加上「中國仲介房東」,又跟清末的「拐賣」又有何不同?

如果真是爲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臺灣也有屠宰場農場果園,爲何一定要到澳洲?如果不是有臺灣五倍的薪水,這幾萬人還會去嗎?如果要體驗白人社會的生活,那請問去屠宰場是要跟屍塊交流、去農場是要跟牛練英文、去果園是要跟樹社交嗎?在臺灣,這些人會參與外籍勞工聚會嗎?當假日在捷運站看到成羣出遊外勞臺灣人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對他們又是什麼樣的看法?會有臺灣人認爲這些外勞是來臺灣「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嗎?而這些外勞,有很大一部份也是大學學歷,就跟我們去澳洲「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這羣人一樣。

脫掉國王的新衣,承認吧,你們就是澳洲人眼裡的臺勞。

而造成臺灣從亞洲四小龍變成臺勞輸出國的政府,要負最大責任,因爲這些年輕人不是不努力,更不是草莓族,而是不管怎麼努力,在這裡都賺不到錢、翻不了身。(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挹雲閣主,媒體主管,以上言論爲個人見解,不代表所屬媒體與ETtoday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勞基法系假鬼島正妹:我月薪只有4千元

Angel /十大不可不去澳洲當臺勞的理由

年輕人大出走--3.5萬的薪水VS.3.5萬的房租

雅斯洛/堅持總是會成功的--月薪2萬7千9的工作讓我覺醒了

澳洲打工遇難 臺南高中囝仔險變街友

PAUL/其實,最在乎薪水多寡的是老闆而非員工

法式餐廳老闆:年輕應徵者賺到iPhone就離職

臺灣學生張維仁:澳洲當屠夫要靠「類固醇」才能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