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評天下:石齊平》拜登能阻止中美一戰嗎
中美對抗,拜登也可能採取比川普更聰明戰略。(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剛被拜登指定爲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的坎貝爾指出,若要阻止中美關係直線下墜,雙方應暫停針鋒相對,各自退一步,再前進一步,發出有意願建構可行的中美關係信號。與此同時,曾擔任拜登外交政策幕僚數十年,現爲哈佛大學教授的艾利森表示,一國兩制已經走到盡頭,拜登明白只有一箇中國,世界上並沒有獨立的臺灣國家存在,美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
拜登上臺伊始,其兩位核心策士的發言顯然釋放了相當重要的訊息:一、拜登政府認爲,美中關係不能再壞下去了;二、美中關係的核心問題在臺灣。很明顯,川普時代的美臺關係,及美國刻意撩動臺灣局勢以施壓北京當局的做法是美中關係直線下降的根本原因;三、拜登政府的立場是:不會支持臺獨,但也不認爲北京的一國兩制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四、所以拜登政府的最大挑戰是想出一個能突破一國兩制的兩岸新方案,能讓美中臺三方都能接受。
最早針對21世紀中美關係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論述的艾利森在2017年出版了新着《終將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書中針對人類近500年曆史整理出一共16對,老大老二關係,其中12對,即75%的機率最終爆發了戰爭;只有4對,即25%的機率最終能倖免一戰。有理由相信,艾利森是衷心希望中美這一對最新的老大老二關係最終能走上25%機率的結局,但我認爲,他想要得到一個能讓美中臺三方都能接受的兩岸新方案,恐怕不太現實。
讓我把問題理出兩個頭緒,一叫大兩岸(太平洋)關係,指的是中國與美國;一個是小兩岸(臺灣海峽)關係,是指大陸與臺灣。先回到1979年,當時中國與美國之所以放下對立走上建交,完全是因爲要聯手對抗共同的對手蘇聯,因此對於雙方最大的矛盾難題即臺灣,採取了一個當時雙方均能勉強接受的妥協:模糊處理。要知道,當時大兩岸的現實是美強中弱。
一眨眼30年過去,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這就意味着中、美正式雙雙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可以看到,美國的遏華戰略就從歐巴馬上任(2009年)未久後開始啓動,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一搞8年, 2017年川普上任後繼之以印太戰略,但12年下來似乎未見成效,中美在包括GDP在內,方方面面的差距持續快速拉近,這也是川普執政後期因焦慮日增猛打臺灣 拜登當局顯然十分擔心再這樣下去,果真「終將一戰」,所以纔有艾利森兩岸新方案的探索。
問題是,當前形勢已今非昔比了。大兩岸關係,中美綜合實力已接近伯仲,特別在西太平洋,美軍傳統的介入優勢正被解放軍的反介入能力強力排拒之中;至於小兩岸關係,臺灣與大陸實力也是此消彼長,且差距之大早已不在一個檔次,在這樣的形勢與趨勢下,美方想以僅僅不承認臺灣獨立來換取北京決意實現兩岸統一上的妥協,看來並不現實;25%機率的求索得另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