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補水需防低鈉血癥 跑後注重補電解質

本站體育2月23日報道:

當跑者體內缺水時,會導致血流減少,心跳加速,更快的出現肌肉疲勞甚至痙攣,嚴重影響跑步表現。而如果喝水太多,又會出現低鈉血癥。那麼,跑者究竟該喝多少水纔是適量呢?

跑步期間,隨着汗水的揮發,水和電解質都會損失。每一個人的水分損失量是不同的,這和天氣、出汗率、跑步強度和效率等因素有關。跑者要想發揮出最佳水平,必須保證身體處在不缺水的狀態。觀察自己是否缺水,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小便的顏色。正常情況下,小便呈現淡黃色,如果顏色深,說明缺水,如果顏色淡,說明補水過多。

低鈉血癥

由於喝水非常方便,所以跑者補水時容易走向的一個極端就是補水太多,結果就是出現低鈉血癥,症狀表現包括噁心、眩暈、肌無力等。比如在跑步比賽中,有些跑者在每一處補給站都停下腳步喝水,唯恐自己缺水。如果此時出汗較少,其實沒必要補水。

夏季跑步是低鈉血癥的高發季節,因爲夏季出汗較多,跑者補水容易過量。實際上,天熱的情況下跑步超過30分鐘,喝運動飲料是最好的,它一般都含有鈉和鉀等電解質,既補水又能保持電解質平衡。

每一位跑者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補水。雖然每個人的補水量是不同的,但下面的一般準則可以供跑者參考。

跑前補水

跑步之前1-2個小時喝400-500毫升水是比較合適的。如果時間比較緊,或者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可以在跑步之前15-30分鐘喝100-200毫升的水。

跑步中途

這要取決於當時的天氣條件,以及跑步距離和強度,最好能攜帶一個水杯。一般的原則是,跑步中途每隔20分鐘喝100-200毫升的水。由於胃的承受能力每小時約爲800-1000毫升的水,所以跑者的飲水量不能高於這個數值。跑者可以利用手機定好時間,每隔15-20分鐘就提醒自己補水。頻繁的小口喝水能夠提高補水效率,而且不會引起胃部不適。有些跑者認爲一次性把水喝夠,就可以不用再補水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做法。

跑後

跑步結束之後最好能稱一下體重,看看自己損失了多少水分。體重每減少1公斤就補給1升的運動飲料,按照這個標準進行補水。飲料中要包含鉀、鈉、鎂等電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