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關稅對中國車企影響有限?華爾街警告:歐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財聯社6月13日訊(編輯 劉蕊)歐盟對中國車企的這一記“關稅拳”,最終反而可能打在了自己身上。

本週三,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歐盟將從下個月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最高加徵38.1%的額外關稅。歐盟委員會稱,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加徵關稅將於7月4日左右實施。

然而,多家華爾街機構分析師警告稱,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決定可能對中國汽車企業影響有限,反而會對歐洲汽車製造商產生不小的衝擊。

歐盟關稅對中國汽車傷害有限

在歐盟週三宣佈對華電動車關稅之後,多家外資機構分析師都認同,歐盟關稅對中國車企的影響其實有限。

一方面,這是由於歐盟市場對中國車企整體銷售額影響有限;另一方面,歐盟關稅也不太可能阻止中國車企繼續進入歐洲市場,因爲中國車企具備足夠的成本優勢,完全能夠消化額外的關稅成本,同時仍能保持盈利。

日本大和證券分析師Kevin Lau表示,歐洲提高關稅對中國製造商產生的影響較小,因爲歐洲地區僅佔中國車企總銷售額的一小部分。他估計,今年頭四個月,歐洲市場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總銷量的貢獻僅在1%到3%之間。

同時,晨星公司股票分析師Vicent Sun表示,儘管新關稅將在短期內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銷售造成壓力,但對歐洲司機來說,中國汽車可能仍將是有吸引力的選擇。

“我們認爲,與競爭對手相比,中國生產商仍具有競爭力。歐盟委員會估計,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通常比歐盟生產的同類車型低20%。隨着關稅的增加,中國汽車的價格將和歐洲汽車差不多,但汽車設計和技術仍更有吸引力。”

多位分析師還特別提到中國電動車——尤其是比亞迪——所具備的成本優勢。

彭博資訊分析師Joanna Chen表示,“比亞迪很或許能夠吸收歐盟進口關稅帶來的大部分負擔,因爲其汽車的盈利能力優於同行。”

摩根大通分析師Nick Lai也表示,即使加徵關稅,比亞迪在歐洲每輛車的銷售利潤仍可能是在中國銷售同一輛車的1.5倍左右。

麥格理資本中國汽車業務主管Eugene Hsiao表示:比亞迪的成本優勢足夠高,即使徵收35%的關稅,他們也能在出口上盈利。

歐洲車企反而很受傷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車企——尤其是德國車企反而更可能遭受損失。

市場研究公司Rho Motion汽車研究主管威爾•羅伯茨(Will Roberts)表示,儘管中國汽車製造商有承受關稅的空間,但“歐盟宣佈關稅所帶來的真正考驗,將是中國方面是否會採取同樣的報復措施”。

“歐洲製造商仍然依賴中國市場,因此假如來自中國的利潤下降,只會減緩他們向電動汽車有效過渡的能力。”他補充說。

中國是德國汽車製造商最重要的單一市場。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佔寶馬銷量的近32%,佔大衆和梅賽德斯-奔馳銷量的約30%。德國車企普遍擔憂,對華關稅可能會爲寶馬、保時捷、大衆、梅賽德斯等德國汽車製造商遭致反制。

當地時間週三,大衆汽車股價週三下跌1.2%,是歐元區藍籌股指數中跌幅最大的個股之一;寶馬下跌0.9%,至去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奔馳下跌0.5%,至今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對這些德國車企、乃至於整個德國製造業經濟來說,歐盟關稅可能會遭致的報復風險是難以承受。上週末,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經在一家工廠發表講話時警告稱:“孤立主義和非法關稅壁壘……這最終只會讓所有東西變得更貴,每個人都變得更窮。”

寶馬首席執行官奧利弗·齊普斯(Oliver Zipse)最近已經表示,他們對歐盟“錯誤的選擇”感到不安。

大衆表示,關稅的“負面影響”“超過了對歐洲、尤其是德國汽車業的任何潛在好處”。

梅賽德斯首席執行官Ola Kaellenius也表示,“取消限制,擴大公平和自由貿易帶來了經濟增長,所以我們現在不應該往相反的方向走。”

歐洲車企可能也要被徵稅?

除了可能的報復和反制風險,歐盟關稅本身,也將打擊歐洲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爲歐洲消費者生產的汽車。

例如,雷諾旗下達契亞(Dacia)純電動車型Spring就是在中國製造並出口至歐洲的熱門車型,該車型在歐洲大受歡迎,是中國第二大出口車型。然而,該款汽車是由雷諾和東風合資企業生產,而東風目前也在可能被歐盟徵收21%關稅的公司之列。

與雷諾境況相似的還有特斯拉和寶馬——寶馬Mini和iX3電動車都在可能被徵稅的行列。

此外,歐洲汽車行業高度依賴中國零部件,尤其是電動汽車零部件,因爲中國在該領域供應鏈中佔據着強勢主導地位。

寶馬首席執行官齊普斯上個月就曾警告說,如果歐盟對華關稅引發報復,可能會嚴重阻礙歐盟汽車電動化的進程,因爲如果沒有從中國的進口,就不可能在歐洲生產汽車。

中國車企將如何應對?

華爾街分析師們預測,在歐盟徵收關稅後,中國車企很可能將注意力轉向中東、拉美和東南亞的新市場,這些地區的電動汽車在乘用車市場中所佔份額雖小,但正在快速增長。

比如,中東已成爲奇瑞、小鵬和極氪等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新市場。本月早些時候,蔚來首席執行官李斌表示,歐盟的關稅政策“基本上是錯誤的方向”,該公司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向中東擴張。

專業諮詢公司艾睿鉑本月早些時候發佈的一項調查發現,71%的沙特居民今年非常或一定的可能購買電動汽車,同時中國製造商在中東市場的品牌知名度,比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市場更高。

此外,華爾街分析師們還預測,歐盟關稅可能會推動中國車企在歐洲生產的本地化。

高盛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現在說新關稅將對那些有開拓歐洲市場雄心的中國車企產生什麼影響還爲時過早…不過,我們相信這一聲明將加速本地化計劃。”

麥格理資本分析師Hsiao預測,更高的關稅將鼓勵中國企業在匈牙利等對中國友好的歐盟國家大規模生產。

去年12月,比亞迪已經表示將在匈牙利建立一家工廠,而一些中國電動汽車公司也正在與歐洲品牌合作進入匈牙利市場。

今年4月,奇瑞汽車和西班牙的Ebro-EV Motors同意在巴塞羅那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共同開發電動汽車。上個月,歐洲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表示,它已與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飛躍汽車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今年將開始在9個歐洲國家銷售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