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電動汽車關稅預計7月4日起徵

(文/張家棟 編輯/高莘)

據《南華早報》報道,歐盟官員本週一告訴中國汽車製造商稱,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預計將從7月4日起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

報道中提到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一家汽車協會週一在布魯塞爾與歐盟貿易部門就調查問題進行了聽證會。在此次聽證會上,中國相關企業被告知預計7月4日將徵收臨時關稅,但沒有透露關稅稅率。

據悉,本次關稅涉及的中國企業已尋求相關法律建議,並針對歐委會在未提前四周告知關稅稅率的情況下就決定實施關稅的做法提出質疑。

《南華早報》稱,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補貼的調查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本已緊張的雙邊關係。委員會預計將在下週私下通知相關公司將適用的進口關稅水平。

歐盟貿易發言人奧洛夫·吉爾(Olof Gill)表示:“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調查,我們不會對此發表評論。我們將很快公佈一些臨時要素。”

公開資料顯示,歐委會對於中國汽車製造商的調查始於去年10月,彼時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洪流”將涌入歐洲,可能會像十年前幾乎摧毀歐洲太陽能行業那樣毀滅歐洲汽車產業。

隨後,歐盟內部針對該調查的支持與反對聲始終此起彼伏。以馮德萊恩爲首的支持派堅持認爲中國汽車公司從高額的國家補貼中獲利,從而以更低的價格對歐洲本土汽車工業的發展產生威脅。

但另一方面,歐盟的最大汽車工業國德國則對該調查堅持反對態度,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也多次公開質疑這一調查,他表示“我們的經濟模式不應該基於或依賴保護主義,而應該基於我們產品的吸引力。”

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也表示,歐洲“必須絕對避免任何形式的貿易戰,因爲貿易戰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利益”。

一部分自由貿易支持者和環保主義者也組成了反對加徵關稅的聯盟,他們認爲關稅會扭曲市場,破壞歐盟擺脫內燃機汽車、實現脫碳的努力。

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此前就曾表示,鑑於其他市場徵收的關稅更高,低於50%的關稅不太可能阻止所有中國電動汽車進口並保護歐盟的產業。

《南華早報》認爲,美國上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了100%的進口關稅等同於全面禁止。歐盟當局歷來徵收的反補貼稅平均爲19%,而目前對汽車徵收的進口稅爲10%。

而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上週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20%的關稅將導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減少38億美元,約佔當前貿易價值的25%。

針對歐盟在對華汽車關稅問題上的一意孤行,中國商務部也多次公開表示,“如果歐方不履行承諾,繼續打壓中國企業,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近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訪問西班牙期間也提到,歐方以“產能過剩”爲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所謂的“產能過剩”,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焦慮;所謂的“市場扭曲”,扭曲的不是市場,而是心態。希望歐方摒棄保護主義,回到對話合作的正確道路上,中歐要在良性競爭中擴大合作、實現共贏。

另一方面,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儘管面臨中國對進口電動車徵收更高關稅的威脅,但今年1月至4月,中國產電動汽車在歐洲的註冊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3%。

施密特汽車研究公司 (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 稱,2024年1—4月,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歐地區共註冊了11.93萬輛中國電動汽車,佔該地區進口電動汽車數量的五分之一。

《金融時報》表示,一些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在關稅問題前試圖規避風險。諸如,比亞迪上個月表示,已開始研究第二家歐洲工廠的選址。沃爾沃則表示,明年起該公司將在根特工廠生產EX30 EV車型。

可以預見的關稅上調意味着,對於想要獲得大量市場份額的製造商來說,單純依賴進口很難成爲長期選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