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宣佈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車企集體反對

本報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多方進行了表態。

在商務部例行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對此進行了迴應。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我想強調的是,歐方裁決披露中的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此舉不僅損害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合法權益,擾亂中歐新能源汽車互利合作,也將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歐方的做法涉嫌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爲,中方保留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的權利,並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同時,何亞東表示,敦促歐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切實落實近期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堅持中歐相處正確之道,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在良性競爭中擴大合作,實現共贏。

據瞭解,歐盟委員會宣佈,在經過近10個月的“調查”後,從今年7月4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在目前10%的關稅基礎上,擬徵收17.4%—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

按照新政策,幾家主要的中國汽車廠商將增加的額外關稅分別爲:比亞迪17.4%、吉利20%、上汽集團38.1%,其他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車企,包括在中國擁有工廠或合資企業的歐洲公司,將面臨21%或38.1%的關稅,具體稅率取決於企業對歐洲官員調查的配合程度。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歐盟公佈的關稅高於此前業界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25%的預期。

對此,寶馬集團發佈聲明稱對反補貼調查有着明確的立場。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歐盟委員會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錯誤的決策。

齊普策認爲,加徵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貿易保護主義勢必引發連鎖反應:以關稅迴應關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對寶馬集團來說,類似增加進口關稅這樣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寶馬集團堅定不移地擁護自由貿易。

同日,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就此表態:我們關注到歐盟發佈的相關臨時措施。梅賽德斯-奔馳始終支持基於世貿組織規則的自由貿易,包括所有市場參與者應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則。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將給各方帶來繁榮、增長和創新。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擡頭,將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消極的後果。我們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另外,大衆汽車集團也反對歐盟委員會這一決定。大衆汽車集團表示,長遠來看,施加反補貼稅不利於歐洲汽車行業競爭力的提升。歐盟委員會做出這一決定的時機並不恰當。對歐洲,尤其是德國汽車行業來說,這一決定弊大於利。歐洲所需要的是促進汽車行業向電動化、氣候中和轉型的監管環境。

大衆汽車集團認爲,自由、公平的貿易以及開放的市場是全球繁榮發展、保障就業、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作爲一家全球企業,大衆汽車集團支持並倡導開放、以規則爲基礎的貿易政策。大衆汽車集團積極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其中也包括中國市場的競爭。競爭將成爲促進發展的機遇,並將使我們的客戶受益。大衆汽車集團對自己的產品和創新能力充滿信心。

據瞭解,中國市場對於德國車企至關重要。中國是寶馬、奔馳、大衆這三家德國車企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寶馬2023財年在華銷售量佔總銷售量的32%,達到82.49萬臺;奔馳在華銷量佔總銷量的36%;大衆在華銷量佔總銷量的三成以上,達320萬臺。

記者注意到,針對歐盟委員會宣佈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這一消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表示堅決不能接受。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自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啓動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界從維護中歐汽車產業鏈安全穩定大局出發,積極配合調查,相關企業均按照調查部門要求認真提供材料。然而,在調查中,歐方預設調查結果,傾向性地選取抽樣企業,濫用調查權,隨意擴大調查範圍,嚴重扭曲調查結果。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介紹,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電動汽車產品也深受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消費者的喜愛。中國電動汽車出口不僅給當地消費者提供了良好的消費體驗,也爲當地電動汽車市場培育和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看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歐汽車產業已經開展了40年的良好合作,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新一輪科技變革的浪潮中,中歐主要汽車企業間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面開展更爲深度的合作,共同爲促進全球汽車科技進步、綠色轉型做出積極貢獻。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我們希望歐盟委員會不要將當前產業發展必經的階段性整車貿易現象視爲長遠的威脅,更不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濫用貿易救濟措施,要避免損害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維護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我們希望歐盟汽車產業界理性思考、積極行動,共同維護當前雙方合理競爭、互利共贏的局面,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編輯:張碩 審覈:童海華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