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達38%,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關稅落地!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文宣佈了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的反補貼調查的初步結果:“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價值鏈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對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構成了經濟損害威脅。”在此背景下,歐盟披露了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的臨時關稅水平。

圖片來源:歐盟委員會

其中,對已經配合抽樣調查的比亞迪、吉利和上汽分別加徵17.4%、20%和38.1%的關稅;

另外,對配合歐盟調查但尚未被抽樣調查的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將徵收21%的加權平均稅;

對其他未配合調查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將加徵38.1%的關稅;

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特斯拉可能會在最終階段獲得單獨計算的稅率。

歐盟委員會已經與中國當局聯繫,討論初步的反補貼調查結果和決定,並探討以符合世貿組織要求的方式解決所發現問題的可能方法。如果與中國當局的討論未能達成有效解決方案,上述關稅將在歐盟現有的10%關稅的基礎上於7月4日正式以擔保形式徵收(具體形式由各成員國海關決定)。與此同時,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將繼續持續到11月2日,屆時可能會徵收通常爲期5年的最終關稅。

針對歐盟最新舉措,全球各方反應如何?

中國: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林劍表示,歐盟的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爲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汽車製造商: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不僅會損害中國企業的利益,同時也會對一些西方汽車製造商造成打擊。當前,包括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雷諾等西方汽車製造商均在中國有本土化生產,寶馬出口iX3電動SUV和Mini品牌汽車,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生產Smart轎車,雷諾的達契亞Spring電動微型車也在中國生產並出口歐洲。

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大衆的高管此前都警告稱,不要對中國汽車徵收進口稅。這些歐洲老牌汽車製造商的高管認爲,更高的關稅可能會暫時縮小或消除中國汽車製造商從供應鏈中獲得的成本優勢,但這並不能阻止中國平價電動汽車繼續在歐洲市場佔據份額,甚至可能迫使歐洲汽車製造商調整業務。

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松表示:“作爲一個出口國,我們不需要增加貿易壁壘。我們應該本着世界貿易組織的精神,努力消除貿易壁壘。”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也認爲:“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加徵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貿易保護主義勢必引發連鎖反應:以關稅迴應關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對寶馬集團來說,類似增加進口關稅這樣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寶馬集團堅定不移地擁護自由貿易。”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

“ACEA一直強調,自由和公平的貿易對於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歐洲汽車行業至關重要,而健康的競爭將推動創新,爲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

西班牙汽車製造商協會(ANFAC):

“ANFAC歷來捍衛市場上的自由競爭,不論商品來自何處,只要所有交易都符合現行的國際貿易立法,並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汽車每年爲西班牙經濟貢獻超過180億歐元的正貿易平衡,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在全球開放市場的生存,以發展我們行業的競爭力。同樣,我們捍衛歐盟,尤其是西班牙,制定強有力的產業政策,鼓勵在歐洲本土生產和製造電動汽車,並吸引新的投資,不過所有這些都需要以符合自由貿易和保護競爭監管的方式進行。”

西班牙能源部長TERESA RIBERA:

“我認爲,歐洲汽車工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行業,需要在向電動汽車發展方面迎頭趕上。很明顯,如果有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的情況發生,我們必須支持歐盟委員會的提議。我們也有義務支持整個歐洲汽車工業,特別是西班牙汽車工業。”

分析師和專家:

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汽車工業講師Frank schwope說道:“事實證明,關稅比許多人擔心的要低,並且仍然有修改的空間。儘管如此,最新措施對歐洲汽車購買者和德國汽車製造商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因爲中國肯定會實施反制措施。迄今爲止,中國是所有德國汽車製造商最重要的銷售市場。然而,對法國汽車製造商來說並非如此,它們將受益於歐盟最新的關稅措施。”

研究公司RHO MOTION的汽車研究主管Will Roberts表示:“中國汽車製造商應該能夠通過高利潤率吸收部分增加的關稅成本。歐盟最新舉措的真正考驗將是,中國方面是否會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報復,還是會達成一個友好的解決方案。歐洲製造商當前仍然依賴中國市場,來自中國市場的利潤下降只會削減它們有效轉型的能力。”

來自歐洲環保組織運輸與環境的Julia poliscanova表示,“歐盟綠色協議應該帶來增長和就業的承諾,如果我們的電動汽車都是進口的,這是不可能的。因此關稅是受歡迎的,但歐洲同時需要強有力的產業政策來加速電氣化和製造業本地化。只徵收關稅,同時取消2035年禁售內燃機汽車的最後期限,將減緩電氣化轉型,弄巧成拙。”

蓋世汽車研究院:

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爲,歐盟此舉意在削弱中國出口車型對當地歐系產品的競爭力優勢,並推動供應鏈與生產本地化,對中國純電動車出口量化影響大約在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