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企業對華投資意願 中國歐盟商會:降至歷史最低點

歐洲企業對華投資意願調查,中國歐盟商會:降至歷史最低點。(圖:Shutterstock)

據法國廣播電臺報導,中國歐盟商會10日公佈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隨着企業尋求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並轉向東南亞和歐洲,中國作爲最佳投資國的地位正在喪失。恢復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信心需要數年時間。

彭博說,企業目前正在轉移投資,以減輕中國與其他國家脫鉤的影響,並在其他地方尋找機會。隨着中國對歐洲企業投資的吸引力逐漸減弱,東協已成爲資金轉向的主要受益者,其次是歐洲、印度和北美。

今年早些時候,只有13%的受訪企業將中國視爲投資的首選目的地,這是自201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低於2021年的27%。

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2023年在中國做生意變得更加困難,這是自2014年首次提出該問題以來的最高比例。建築行業的情況尤爲嚴峻,他們表示,隨着中國房地產危機導致建築活動放緩,競爭環境更加有利於國內競爭對手。

從德國總理蕭茲到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已有多位外國領導人最近幾周向北京抱怨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受到不平等待遇。歐盟和美國也加大對中國貿易和經濟行爲的打擊力道,尤其是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以及試圖通過向全球市場大量外銷廉價產品,包括電動汽車和鋼鐵來重振其經濟增長的做法,表示不滿。

超過三分之一的歐盟在華企業表示,他們看到了各行各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其中建築和汽車行業最爲突出。他們將此歸咎於對國內產能的過度投資和中國國內需求的不足,認爲產能過剩壓低了價格,增加了中國的競爭壓力。

歐盟委員會主席範德賴恩和法國總統馬克宏5月6日敦促正在巴黎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確保與歐洲的貿易更加平衡,但中國領導人在訪問期間沒有做出重大讓步。

歐洲領導人威脅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新關稅,指責北京爲該行業提供非法金融支持。歐盟委員會主席範德賴恩本週表示,在巴黎與習近平會晤後,歐盟準備部署所有可用工具來捍衛歐洲經濟。中國官員則駁斥這一說法,稱其產業的競爭力在於創新,而不是政府補貼。

調查顯示,中國當局模糊的規則和不可預測的法律環境仍然是最大的管理障礙。金融服務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是與數據相關的法律,儘管調查是在1月和2月進行的,當時中國還沒有修改跨境數據流動的新規定。

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在2024年加劇,55%的受訪者將其列爲三大業務挑戰之一,而前一年這一比例僅爲36%。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計劃削減成本,其中四分之一的企業希望通過裁員來實現這一目標。

將中國國內經濟放緩視爲首要擔憂的比例較去年上升20個百分點。只有42%的企業表示計劃在2024年擴大在中國的業務,這是自2012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調查顯示,隨着中國作爲歐洲企業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逐漸減弱,東南亞國家聯盟已成爲資金轉向的主要受益者,其次是歐洲、印度和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