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住宿生低齡化趨勢必須遏制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孫祁崗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意見》明確要求:農村小學1至3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爲主,確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學生根據實際可以走讀或寄宿。但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住宿人數呈上升趨勢,甚至出現了住宿生低齡現象

很多家長只看到了寄宿的好處——既可以解決接送問題,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和集體意識,忽略了寄宿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筆者20多年的帶班經驗來看,住宿學生因爲一些小事鬧得不愉快、拉幫結派、孤立某個同學的事時有發生身體殘疾家庭困難、個性較強、生活衛生習慣不好的學生更易受到同學排擠,甚至會被欺凌;無法排解學習和人際交往壓力的學生不在少數。從媒體報道來看,住宿生心理問題突出,輟學甚至自殘事件也時有發生。教育學專家尹建莉曾尖銳地指出,寄宿制下的孩子就是“半個孤兒院的孤兒”。這些“心理孤兒”性格孤僻、叛逆,缺乏安全感責任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髮展報告》顯示,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在心理、人際關係、學業發展方面的表現令人憂慮。報告認爲,寄宿對低齡學生的身體及心理健康發展、校園關係和學業成績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筆者也留意到,因親情交流和呵護長期缺失、課餘活動匱乏、校園環境封閉等諸多因素,寄宿生在學習、生活習慣情感交流、心理健康方面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

此外,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校園文化環境也有待提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爲,改善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狀況,最重要的是活化校園文化環境。學校應該開展藝術教育、科學教育,豐富學校生活,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當前,農村寄宿制學校硬件雖然有很大提升,但師資配備依然有很大缺口,音、體、美老師嚴重不足,更不必說生活老師和心理輔導師了。本該由專業老師承擔的工作只能由值班教師兼任,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承擔父母、保姆、保安醫生等多項職責,寄宿制學校教師沒時間也沒有精力“活化校園文化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代替母親。最出色的學校是家庭,最好的老師是父母。筆者以爲,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關愛,尤其是低齡學生。教育即生長,不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顯然不是好教育。住宿生低齡化現象必須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