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了嗎?復健科最頭痛7大病患 愛亂求藥、自己當醫生

文/ 好痛痛

半年來,好痛痛透過表單、搜尋器、直接詢問等等方式,幫助上萬人次找診所和物理治療所。聆聽、觀察許多不同病人醫療人員心聲,並整理出一些肌肉骨骼類與慢性疼痛病患的不好的類別盲點,希望能幫助大家不要繞遠路,獲得更好的治療。

第一種:小病小痛

通常這類型的病患不算是真的病患,他們只是對於身體的一些「港結」比較敏感(故意寫錯字XD),例如側躺滑手機數個小時,手麻很正常,他誤以爲自己是不是受傷了?或是剛起牀關節活動度本來就會比較差,他懷疑是不是身體出狀況了?或是重量訓練後肌肉痠痛很正常,他卻擔心是不是拉傷之類的。

其實多關注自己的身體是好事,但過度擔憂或太敏感就不是好事。通常這類型的病患向親朋好友或網路上詢問醫療資源後,可能拖了一兩天才想要去,卻發現自己已經好了不痛了,就沒去了XD,或是去看一次後其實也沒幹嘛就自己好了。

第二種:怕痛痛

過度害怕疼痛的慢性疼痛病患,某些情況下因爲缺乏活動,所以醫療人員會給予運動處方,但是已經對疼痛過度敏感的狀況下,稍微動一下的痠痛就認爲是很可怕的事情,於是再度進入數天甚至數週的休息,所以運動處方一直無法發揮作用

這類型的病患需要疼痛科學專長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想辦法讓他知道「勇敢動起來,身體偶爾感到疼痛是很正常的,你的身體其實OK的!」在這個狀況下,醫療技術可能不是重點,製造病患安心的環境,以及心理上的支持,可能才能帶領病患遠離疼痛,邁向健康。

第三種:不怕痛或硬要動

和第二種相反,有些病患的生活習慣或是工作狀況無法讓患部得到適當的休息。

▲許多從事勞力型工作的人,一但受傷後就很難痊癒。(圖/視覺中國)

上一種是過度休息過度敏感然後退化,這一種是受傷後一直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來複原,然後無法痊癒。有些是工作上必需要久坐、或是必須要進行某種不健康的勞動;或是硬舉、深蹲的癮太重,不做就會沒薪水或是癮頭爆發身亡,這個目前無解啊(搔頭)。

第四種:醫生我什麼時候會好?

這種病患通常認爲看醫生就要馬上好起來,就跟修車、通馬桶一樣,但是除非是手術把斷掉的韌帶接回來或是骨頭斷了打鋼釘這種,人體還是需要靠自愈能力來修補損傷,各種治療只是幫助、輔助你。就算是手術,也要手術後復健,還是得靠你自己。

過度急性子的病患通常回去也不會執行醫生或治療師交代的復健運動,因爲他認爲走出診所的時候就應該痊癒.....當然那是不可能的。

第五種:醫生你教我,我自己回去做

和第四種相反,第五種病患他是願意回家做復健運動的,這很好,但是......西喀希......BUT不是所有的運動類型都適合回家做。有一些運動治療就是需要器材輔助,以及物理治療師在旁邊看與教導,才能正確訓練到,否則可能無效或是反而效果更差。

▲不是所有的復健都能自行在家操作。(圖/記者林世文攝)

有些運動可以回家做,有些需要專業人士在旁邊幫助你,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運動治療對某些人來說比較難接受,他們想法可能是:「運動也算是治療?我自己回家也可以運動呀。」運動治療確實是治療,並且要有國家考試及格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才能幫你做。

第六種:自己當醫生

有些病患會自己查很多資料,甚至診斷自己。查資料不是壞事,但診斷自己就不好了。網路上的資料無法保證都是對的,就算你查到對的,也不見得你就真的是那樣的問題。例如XXX會有OOO的症狀,但你有OOO不代表就一定是XXX造成的;天空下雨馬路會溼,但馬路溼有可能是別人潑水造成的。

醫生面對這樣的病人還頗頭痛的,一來沒有時間告訴病患他查的資料是否正確,二來還要矯正病患的自我診斷,真的 hen 累~

第七種:病入膏肓亂求藥

有些病患很可憐,真的很嚴重、很痛苦。爲了稍微舒緩痛苦,爲了讓病好起來,他們會無論什麼方法都願意嘗試,也不管那個方法是不是夠科學、或是有邏輯

當人們陷入絕望時,黑暗中任何一條垂下深淵繩索都會被當作救贖的希望。病患難以分辨那是好的繩索,還是長滿刺的荊棘,或是腐蝕潰爛讓你摔更痛的繩。這時候他們可能會把所有的診所都看一輪、甚至跑去買補品、各種民間奇怪療法,甚至巷口麪攤給他的草藥他也吃。

▲亂吃成藥或誤信偏方,會混淆療程效果。(圖/取自LibreStock)

麪攤老闆說:「上次我阿罵的外甥二表弟岳母,就是吃這帖藥好起得來!」

我們會希望這樣的病患保持理智,保持判斷能力,好好在一位信賴的醫生那邊做完整套治療,不要到處跑來跑去。一個治療流程做完如果沒辦法改善,好的醫生也會有你足夠的治療資訊來幫你判斷適合轉診給誰,但我們也都知道人在心力交瘁時,是不容易做到的。

以上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幾種,如果你不在上面幾種,表示你是好病患!恭喜你~亦或者你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想到的奇行種XDDDDD,寫這篇是爲了避免各位陷入常見的偏差觀念中,接受正確的治療,才能早日康復。

不過說實在的,之前在蒐集診所、物理治療所資訊時,看了數百篇 Google 與臉書評價,七成以上的醫療不滿意都是和櫃檯態度有關,兩成和醫生的態度有關,幾乎都和醫術無關,所以看那些評價來選醫生其實並不是很有用,所以我們才花超多力氣找出業界內醫生和治療師們認爲優質的診所與物理治療所。

原文請見《好痛痛 - 醫療與治療(19) 你是哪一種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