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節目“秀”出了什麼

選秀年年有,最近特別多。從品牌節目《創造營》《青春有你》到剛剛開播的《我是女演員》,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批批面孔由此出道。不少演藝行業從業者甚至業界前輩投身選秀,於是有了《歌手》《我就是演員》《演員請就位》《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節目,這些節目各有特色,但從本質上說,仍都屬於選秀。

選秀節目對觀衆來說並不陌生,以《快樂女聲》爲代表的“元老級”選秀節目影響深遠,使得選秀成爲中國文娛領域“出人”的重要渠道,實體唱片行業式微後,選秀的作用更加凸顯。李宇春華晨宇、毛不易等知名歌手都是選秀出道,成爲中國流行音樂界不可忽視的存在。金靖丁程鑫等青年演員也通過演技競賽類選秀節目而被更多觀衆所熟知。他們用實力和作品證明了自身水準,獲得了行業、市場的認可。

隨着互聯網的發達和文娛產業的成熟,選秀節目越來越多、越做越大,從開播到落幕,話題不斷,選秀的目標逐漸從選個人發展到組團隊,近年來各種男團女團層出不窮,很大程度上就是拜選秀所賜。然而,選秀藝人批量生產並沒有帶來優秀歌手、演員以及作品的增加。多到讓人記不住名字、記不住面孔的男團、女團成員時不時因奇談怪論、負面行爲等原因出現在微博熱搜榜上,於是忙着公關、忙着道歉,他們總有許多事情要忙,就是沒有時間忙業務、忙作品。不少團體出道即下崗,作品數量恐怕比道歉次數還要少。還有的男團、女團空有團隊之名,成員藝人仍是“單打獨鬥”接代言、上節目,早知如此,又大費周章成團做什麼呢?名字前面加一個團體標籤,是顯得更有排面,還是出去賺錢更容易些?

從藝術的角度,選秀選出來的團體沒有叫得響的作品,部分成員甚至沒什麼“藝”可言,難免讓人疑惑這些選秀節目“秀”的究竟是什麼。然而,倘若從資本的角度觀照,那就沒什麼好疑惑了。資本的過度入侵已經很大程度改變了選秀節目的面貌,令其初衷、目標從選藝人變爲選流量、選“愛豆”,對於後者來說,話題度、變現能力業務素質更加重要。從概率上講,選一批自然比選一個更容易賺到錢,畢竟張三不靈,李四還可以上,打着夢想旗號,“組團忽悠”搞一撥粉絲經濟,割一撥韭菜,“愛豆”、資本都賺得盆滿鉢滿,誰還管業務素質、作品呢?一個團的吸金潛力榨乾了也沒關係,可以繼續選秀,組建新的團。有的選秀節目索性非常“耿直地將選出來的團稱爲“限定團”,即到了某一時間點便就地解散——的確,能賺的錢都賺完了,業務素質又不行,不解散還能留着做什麼,留着販賣夢想嗎?筆者覺得,那些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付出的普通人,他們的夢想更加可貴,也更加值得尊敬。

筆者對流量“愛豆”並不抱有成見,如易烊千璽劉昊然等因業務能力強、作品好而被觀衆喜愛、成爲流量“愛豆”,無疑是好事,這樣的流量“愛豆”不妨再多些,說明演藝界人才輩出。可是,通過選秀趕鴨子上架,強行炮製流量“愛豆”,賺一撥就溜,就不值得肯定了。帶着資本背景強勢入場的流量“愛豆”折騰一番,沒沉澱下作品,卻留下一地雞毛,不僅對行業、對觀衆沒有貢獻,而且會搶佔真正有夢想、有能力的青年演藝人才的機會和市場,乃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影響行業環境、風氣,從而對演藝行業造成長期傷害。

因此,還是要奉勸資本一句:逐利應該有底線,更應該有長線眼光,攪亂秩序、殺雞取卵式的生財之道不僅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容易遭人唾棄。對於選秀藝人來說,好好唱歌、好好演戲,做好本職工作纔是正事,成天靠道歉上熱搜,也不是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