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認爲的2020"體育荒年",正在深刻改變中國體育

(原標題:你所認爲的2020“體育荒年”,正在深刻改變中國體育)

時光呼嘯,轉眼歲末將至。

回望2020年的中國體育,記憶中定格的鮮活畫面,或有疫情來襲時的茫然,或有空蕩賽場中的寂靜,或有賽事重啓後吸引的巨大關注,或有病毒“圍堵”下健兒們的奮力拼搏……

放眼全球,東京國立競技場的奧運聖火沒能如期點燃,歐羅巴大陸的足球盛宴偃武休兵,頂尖賽事大面積停擺甚至取消,讓2020年體壇憑空多了些許“荒涼”。

然而就在這個人們眼中的“體育荒年”,中國體育正在進行着深刻變革。特別是當你將目光從競技場收回,舉目向身邊四望,所能看到、感受到的,正是中國體育潛移默化卻又緊鑼密鼓的“換擋升級”。

逆勢而上,全民健身展現旺盛活力

疫情初期,全國人民響應號召宅家戰疫”,居家健身成爲互聯網高頻詞,一場關於健身方式的變革由此鋪陳開來。逆勢而上的羣衆體育事業,以更豐富、更多元的形式,展現出蓬勃活力。

針對居家健身運動空間窄、活動氛圍弱、動作幅度小等典型特徵,今年1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下發《關於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的通知》。此後短短二十餘日,全國各省區市、體育總局系統累計發佈了1453條居家健身方法,並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朋友圈體育”一時成爲焦點。

有調研表明,此次疫情暴發後,參加居家健身的人數上升了11%以上。與此同時,民衆參與體育的比例也明顯上升。《2020大衆健身行爲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有接近6成民衆表示將投入更多時間參與體育鍛煉

突如其來的疫情喚起了羣衆對保持身心健康的進一步重視,體育強身健體的功效得到進一步認同。隨着疫情防控常態化,健身逐漸從室內走向戶外,需求持續增加並且多元。“互聯網+健身”、社區健身……全民健身出現諸多變化,全民健身順勢邁入新階段。

今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通過,其中提到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體育強國。而2019年頒佈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曾明確指出,要對標世界體育強國,着眼於建成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羣衆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基礎,沒有全民健康,健康中國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還是佈局未來15年全民健身發展,今年10月《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羣衆體育的意見》頒佈,可以說恰逢其時。

《意見》提出“盤活城市空閒土地”、“加強場館資源高效利用”、“支持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直擊全民健身硬件痛點。此外,從官方始終致力破題的“練什麼”、“怎樣練”、“跟誰練”,到5G加持下的“互聯網+社區體育”,再到擁有廣泛羣衆基礎的太極拳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注入的強勁動能,全民健身正在以更親民、更潮流的姿態走近普通百姓。

百年樹人體教加速融合影響深遠

少年強中國強,體育強中國強。在通往體育強國的路上,青少年貢獻着源源不斷的力量。然而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0多年下滑,33%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隱患,每天堅持鍛鍊一小時的學生不足30%。增強青少年體質,已逐漸成爲中國體育繞不開的話題。

不久前,官方接連發布了3份重磅文件:《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意義深遠。

其中,《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8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直擊多年來體育+教育發展痛點、難點。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如果說“體育課留作業”已經成爲未來體教融合的風向標,那麼,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列爲中考計分科目並逐步提升分值,無疑是用硬性指標校園體育“兜底”。

過去,校園體育長期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位置,隨着越來越多剛性措施的落地實施,倒逼學校、家長和學生重視體育鍛煉,將對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產生深遠影響。

同時,體教融合步入快車道,同樣是對中國體育這顆“大樹”的固本培元。推進國家隊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相銜接,將其納入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序列,並選拔優秀運動員進入國家隊……種種措施保障打通專業人才上升渠道,讓養分得以源源不斷地輸入主幹。

直面挑戰,競技體育強根固本塑“軍魂

建設體育強國,競技體育水平是備受關注的環節。這一年,東京奧運會推遲舉行,給各支隊伍備戰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延續和保持良好的訓練狀態和競技狀態成爲過去一年最爲嚴峻的課題。

艱難時刻,中國運動隊積極調整備戰策略,將重點瞄準精雕細琢技戰術、惡補短板、狠抓體能。“考驗如火,淬鍊成金”。在隔離防護的背景下,步履不停的運動健兒基本實現“該拿的資格都拿到”的目標,勇於直面挑戰也是鑄就一支勇猛之師的應有之義。

足籃排“三大球”影響力大、關注度高,《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要與基礎大項實現均衡發展。這一年,“三大球”再次迎來全面提升的契機。

以足球爲例,“爲球員營造健康積極正能量的成長環境”、“確立以球員爲核心的發展理念,不以競賽成績爲單一考覈標準”,在2020年底公佈的《中國足協青訓大綱》指導下,明確青訓發展目標理念的中國足球將步入有序、良性的正軌。

邁向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中國足球改革步伐愈發緊湊。近日,中國足協相繼推出職業聯賽最嚴限薪令和《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從職業聯賽良性發展、青少年人才儲備和國家隊發展目標等多個角度爲中國足球發展謀劃方向。

疫情之下,CBA、中超和排超的複賽,讓中國體育再次被世界聚焦。中國競技體育和職業體育穩步前進同時,表現出嶄新的精神面貌,2020年或許將成爲中國體育未來“軍魂”的塑造之年。

方興未艾,體育產業潛力即將迸發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及加快發展體育服務業。而在政策、資本、消費升級等諸多因素推動下,中國體育產業迎來黃金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促進體育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並給出時間期限——同樣是2035年。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國內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5.9%,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4%,並在2018年實現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這兩個關鍵指標。

經官方測算,預計到203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量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屆時將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種種跡象表明,處在快速上升期的體育產業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因此,從這一維度來看,將體育產業發展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中國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由之路。面對未來15年加速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浪潮,中國體育行業也順勢迎來快速發展的風口。

推遲了近四個月的中國體博會,將今年的主題定爲“科技融合、流動賦能”。而在適應性創新與前沿創新的過程中,完成科技融合,實現轉型升級,也被普遍認爲是體育產業突破疫情困境,實現強勁增長的關鍵。

不過需要認清的是,從世界體育產業發達國家經驗來看,中國如今體育產業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在即將開啓的“十四五”征程中,面向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的戰略目標,體育產業可謂發展潛力與挑戰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