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精不是牛奶!省不了多少卻會讓健康打折!

▲想嘗試咖啡,卻不敢直飲用,很多人會另外加進糖和奶球,只是奶球裡面不見得是100%純牛奶。(圖/取自網路消費中心臺北報導

很多人不習慣直接飲用黑咖啡,需要加入糖和奶球,攪拌後纔敢一口喝下,只是奶球裡面的白色液體真的是「純牛奶」嗎?常用於咖啡、紅茶中或淋在果凍、茶凍、龜苓膏上的奶精,其實是用氫化植物油製成,其含有大量人工反式脂肪,會提高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但這些號稱「奶精」、「奶油球」的商品名稱,卻讓多數人以爲是用「牛奶」做成的,而小小一顆奶球,100%全牛奶制和非真奶的奶精,價差不到一塊錢,卻要民衆健康打折。

由於國內包裝產品名稱標示管理鬆散,導致有業者法令漏洞,將產品名稱以「奶油球」、「奶精」等有「奶」的字眼帶過,讓民衆誤以爲買到「乳製品」。爲了遏止業者玩文字遊戲,避免誤導消費者政府責任把關包裝奶精名稱標示問題,應從產品名稱就能明確分辨牛奶(MILK)與奶精(Non-dairy creamer)的差異

因此在今年7月,衛福部公文規定市售包裝奶精品名必須依含奶量明確標示清楚, 1、不含乳者,應於品名後明確加註「不含乳(奶)」;2、乳含量不足50%者,品名後明確加註「非乳(奶)爲主」,而法規將於2107年7月正式上路。雖然這項規定雖未能完全區分100%純奶混合奶(奶粉調和)的類別差異,不過也算是邁進了一大步,但也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查覈,並且讓消費者能充分取得資訊

▲衛福部於今年7月公告「包裝奶精」品名標示規定草案,法規將於2107年7月正式上路。(圖/衛生福利部公告)回到市場消費面上,臺灣餐飲競爭激烈,爲了討好客人店家想盡辦法附加點飲料給奶球、免費續杯服務,同時也在拼命思考如何節省成本,然而小小一顆奶球,100%全牛奶制和非真奶的奶精,價差不到一塊錢,有的店家會把「成本考量」做爲偷懶隨便的藉口,但真正在乎餐飲品質和健康的話,是不會將不健康的「非真奶的奶精、低含乳奶精」端上桌

在健康意識高漲的現代,對於不健康的東西,例如含有大量人工反式脂肪的「化工非真奶的奶精/奶油球」,就算免費附贈再多,消費者也不見得會買單,而僅管政府開始從標示法規規範廠商,往後就要靠店家與消費者的配合與推動,才能真正改變消費習慣,尤其消費者更要堅持拒絕含大量人工反式脂肪的非奶奶精,勇敢跟店家要求:「請給我100%純牛奶球;我不要奶精!」自己的健康自己把關,不然最後的輸家還是消費者,因爲「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