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友脫口罩被吼⋯下一秒低頭換新!林立青PO文分析污名破萬贊

▲從污名化SARS到新冠,街友的污名化還沒消失,作家林立青在臉書談街友。(圖/林立青臉書)

文/林立青

這兩天有一個新聞出現,是有人通報疑似街友在宮廟前路倒,謠傳說這名街友染疫後逃離原居住地病發而死,造成了當地恐慌,議員和當地里長表示最近街友越來越多要求消毒,恐慌之下要政府控管,街友不要來等言論

過了幾個小時以後,發現他只是附近的居民,並非街友,是身體不適,採檢後爲陰性而非染疫。

趁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來談談街友,畢竟連議員和里長都無法確定這個人是不是街友了,這些媒體的報導可信嗎?到底街友有什麼樣子,到底誰的臉上會寫我是街友?

昨天我和一個前街友看了電視媒體的記者攝影,他指給我看,說3家媒體記者拍出來的,10多個人裡面只有3個是街友,其他都不是街友爲什麼他知道?因爲他認得出來誰是「真街友」誰是「準街友」。

臺北車站街友。(資料圖/記者屠惠剛攝於疫情前)

「準街友」其實就是一些藍領階級50歲以上男性,沒有太重視衣着品味,沒有太多錢可以去其他場所消費,所以往公共空間移動,有時候聚在一起聊天的人,有些人從基隆來,從桃園來,找他們年輕時候那種復古風格的共同回憶,吃一點從以前到現在都有印象的小吃,逛一逛廟,吹一下公共區域的冷氣,買一杯咖啡或茶,坐一個下午在回家。這種人最常被認爲是街友。

而且因爲他們沒有年輕時的體力可以賺錢,也老了,不再英俊瀟灑,人只要變老,多少都要衣著名牌珠寶裝扮搭配,沒有辦法和年輕時一樣隨便穿都好看,所以被人用身上的衣着品頭論足,如果沒有辦法擁有資產或者是家產,那會過得更辛苦,如果單身或和家人關係不好,那就再辛苦一點,更容易被歧視。如果身體不大好,那就更容易會被當作是街友。

他們也不一定會去艋舺公園,這種公園阿伯到處都有,或者會在巷口曬太陽,閒聊嗑牙找出自己的人生快樂,或者組成寶可夢戰隊成爲老智老霞,我們長年沒有理解老人需求,所以連記者都對年長者無知。

許多像是街友的人,其實住在雙北一帶空氣不流通的雅房裡,房間是木板隔間,沒有冷氣空調,更別提客廳,當天氣炎熱時,就只能往街上走,所以被當作街友,等到工作受到景氣影響,年老力衰付不起房租後,就成了真正的街友。

但是,真正的街友卻常被污名化,像是那些記者拍出來的,在別人眼裡,根本不是街友。

沒有錢的人會往不排他的公共資源移動,例如宮廟、商場、地下街提供的飲水機和公共廁所,有些地方會有圖書館、藝文中心文創空間和行政中心,這裡可以稍稍解暑、解熱、裝水,在建築物或者是樹蔭下乘涼。有些老人甚至喜歡逛醫院,那裡安全,可以消磨時間,又有乾淨的廁所及飲水機,全棟都有空調。

我會說大多數人看到的其實是所謂的「準街友」,可能是開很舊的車、生意不佳的計程車司機,家人關係不好不想待在家裡的男人,無聊不知道去哪裡好,所以到公園曬太陽,這裡可以聽八卦,聊政治,看別人買了以後轉手給你看的雜誌,有些人也可以加入探索數字密碼的樂透行列,可以說是另類臺灣數學系,但他們會搭臺鐵公車最後幾班車回去自己家裡。

留下許多人的錯誤印象加在街友身上

真正的街友,除了我說的那些身體差的以外,多半是晚上回來,揹着有貴重物品的行囊,被造冊列管,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夠看到。

那麼,政府怎麼處理呢?最古早以前政府開辦收容所,內部類似於兵營,臺灣男人喜歡聊當兵,但不一定想住進去,加上交通環境不便,所以這個大多數人以爲的選擇其實不被街友接受,就像大多數人不喜歡職業介紹所上面的工作一樣。

後來政府和民間慢慢地改變,政府開始列冊管理,定期追蹤,社福中心確認身分,我們社會慢慢找出一些方法,像是委託民間的NGO和NPO進行外展,建立實驗性的服務,開始調查需求,從他們的角度去改變,給予短期庇護空間,開放空間提供盥洗,聯繫醫療資源治病就醫,開始找尋工作,輔導存錢後找房子,讓他們從街友變成「準街友」有的清掃社區,有的定期賣大志,把自己打理乾淨,生活正常。

政府不是沒有做事,民間也不是沒有力量,我們實在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指責的言論上。

準街友們這幾天減少很多,都躲回家去了,而真的街友們這幾天看到許多的媒體,怕得要死,有些攝影機就對着他們,因爲他們沒有錢買隱私,等着他們喝水、吃飯的時候拍下畫面,滿足獵奇和窺伺慾望。

這時候要進行服務更加困難,臺灣人有愛心,但對於街友的污名已經太深太重,很難短時間內翻轉,政府忙着抗疫,多半的資源應該也需要集中在醫院,對於街友,我們期待的是不要跑,不要怕,不要被鏡頭嚇走。

這幾天萬華的服務街友的NGO分爲兩組,一組照顧艋舺公園及艋舺周遭,另一組聯絡臺北車站和228,從民間募集了一些物資,做成適合街友的物資包,裡面有餅乾、口罩麪包和水,拉着推車繞行臺北車站,專業的團體發送物資時,會讓他們儘量不要羣聚,也不要真的爭先恐後,會是慢慢的發,先告知以後纔開始發送,同時宣導戴口罩,不要亂跑。

▲林立青分享到北車看見街友的情況。(圖/林立青臉書)

昨天我前去臺北車站時,看到一個年老的街友,開心的拿到物資包以後立刻脫下原本戴着的口罩要丟掉,同行的朋友立刻大吼,可是一秒鐘後,他看到那名街友的舊口罩帶已經鬆垮垮,不知道這個口罩用了多久,那街友委屈的低頭從物資包裡面拿出新口罩戴上。另一個女街友,拿下口罩開始吃起麪包,喝水,換上新口罩。

這樣的處置方式,用意是希望可以填補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讓他們可以有足夠的抗疫物資及維繫生活所需的食物飲水,雖然街友還是比較困難勸募的款項,但還是陸續有一些資源進來,即使遠遠不夠,畢竟在公共空間都停水的狀況下,募來的70箱水在兩天之內發送完畢。

但是這個行動是該支持的,讓真正的街友減少移動,待在原本的空間,利於後續政府的聯繫檢疫,也利於資源分配,更可以減低恐慌,維繫他們的基本生存,那物資包裡面有方荷生里長從麪包店收回來的續食麪包,有包裝飲用水,有蘇打餅乾

很簡單,但足夠維持生活了。

我們募集資源,是爲了讓社會安全網,可以讓街友不會再度亂移動,不會早成檢疫困擾,也希望可以減少恐慌,如果可以的話,大家可以關注以下兩個組織,並且加入捐款捐物的行列中:

芒草心物資需求表或填寫人生百味的物資募集表單很高興這幾天,已經募集到了許多物資,會陸續公開上來,也希望大家一起支持。比起SARS那一年,我們對街友的排斥污名沒有消失,但至少多了一些可以信任的組織。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即使街友,也能好好戴上口罩,好好的不會亂走。臺灣會更好的。

▲林立青分享社工團體爲街友準備的物資包。(圖/林立青臉書)

★本文轉載自林立青臉書,言論非本報立場,版權爲作者所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可能也想看⋯

萬華「這種連結」被贊爆!林立青分享疫情現況:急難時發揮作用

醫師拍下「萬華區現況」!龍山寺站廣場這畫面:感到充滿希望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