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尼姑"紅粉外衣"背後不爲人知的秘密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用神秘之國來形容,並不過分。緬甸,是世界佛塔最多的國家,也是著名的“千佛之國”,被旅行者賦予詩意的文字和美麗的風光。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得緬甸成爲人們朝聖般的旅遊勝地。

早在唐宋以前,中國人民就與緬甸少數民族有交往。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從現今的騰衝、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等地,再從緬北克欽邦通往印度的。陳毅副總理生前曾賦詩一首:《贈緬甸友人》,詩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國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及山水相連友好鄰邦關係。

走在緬甸大街小巷,你會發現滿眼都是和尚尼姑。有意思的是,僧侶着裝色彩是紫紅色,尼姑的着裝是粉紅色,小沙彌則是純白色,在熱帶的金色佛寺背景下分外耀眼,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緬甸是個佛教國家,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幾乎是全民信佛。和尚在緬甸擁有相當高的低位。男人只有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因此,男人出家當和尚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女人沒有要求必須出家當尼姑,而且也不被承認。即便如此,緬甸還是有許多尼姑。爲什麼?據當地一位長者稱,可能是她們自己覺得出家爲尼,顯得對佛的虔誠。

緬甸的男女權利十分不平等,社會上把人分成五個等級: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許女性靠近,更不允許像男人一樣上前給金佛貼金箔

馬哈穆尼佛寺建於1784年,1884年因火災而燒損,後來重新修復。走入佛寺,迎面是一條長長的廊道,廊道的柱子下端貼着紅色瓷磚,上端及門楣上貼着金箔,門楣上還有十分精美的雕塑,金光閃閃,金碧輝煌,到處閃爍着金色的光芒,看來金佛也要金色的廊道烘托氛圍。

馬哈穆尼寺因靈驗而聞名,每天清晨4:00開始,就有很多信徒來這裡排隊朝拜。主殿上供奉的金佛祖,每天都會有很多信徒來給金佛貼金箔,無數雙手,無數張金箔,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信奉人生輪迴的信徒們,十分虔誠地對着金佛祈福許願,期盼來生。

緬甸的小乘佛教規定女子不能接近佛像,只有男信徒才能近距離朝拜和給佛祖貼金箔,女信徒只能遠距離上供、朝拜和祁福。即便是出家修行方面,男女也是不一樣的。男人可多次出家多次還俗。

而女人出家爲尼則有兩種說法:一是不允許還俗。出家意味着一入佛門難回頭,一生就要獻給佛祖和寺廟,長年與青燈古佛爲伴,誦佛頌經,幾乎沒有還俗的可能。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隻有一次還俗機會。一旦還俗,會受到各種歧視,嫁人難,謀生難。要麼終生爲尼,要麼還俗後再不能踏入佛門。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與男人相比,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過與男僧侶絳紅色僧袍相比,緬甸尼姑的服裝卻是相當靚麗。

我們常見到一些國家尼姑的衣服是灰褐色的,緬甸的尼姑服裝是淺粉色的,上裝搭配橙紅的紗籠,加上一條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頂在頭上的紅布,在陽光下顯得分外搶眼,絕對是真正的“紅粉”佳人。

在曼德勒皇城西側的路上,遇到10幾個特別的“粉紅女郎”,排成不算整齊的一行,延街道化緣。把沿途的居民或商家把準備好的食物放進她們手裡託鉢,有的市民給的是鈔票,不用客套也不用感謝,默契間完成佈施。粉紅色的長外衣一襲及地,內襯硃紅色紗籠,手裡提拎着盆鉢或袋子,在斑駁的樹影中穿行而過,視線裡分外耀眼。一抹耀眼的粉紅,爲這個古老的城市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特殊的色彩。

幾個大約5、6歲左右的小尼姑,透着兒童特有的頑皮固執,雖是幼年,但已經有了很沉穩的神情,也許這是佛門弟子獨有的修行使然吧。淺淺的笑容,專注的神情,在你不留意的時候,結隊走過。尼姑的形象看起來比和尚清新,但其地位比和尚低了一級,甚至連託鉢也不是高級的漆器。

緬甸的尼姑和尚過午不食,他們認爲“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此,到了下午就看不到佈施的場面。

緬甸的傳統重男輕女,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年紀稍長就要學着從事各種繁雜的日常勞作,對那些出身貧寒的孩子來說,也許出家爲僧尼是接受正規教育、能夠識文斷字的唯一出路。難怪看見很多6、7的小女孩出家爲尼。

由於出家的年紀太小,所以照料看護的責任和義務當然就落在了年長一些的女尼身上。這種關係和感覺,既像母女,又似姐妹,但說成是師徒也許更恰當一些。

緬甸,這個神秘的佛教國度裡,有的不只是金碧輝煌的仰光大金塔、世界上最好的毒品和翡翠玉,還有氾濫的人口走私和販賣現象,緬甸女孩時刻面臨着被拐賣的威脅。很多人(絕大多數是女性)被賣往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做勞工或妓女,過着奴隸般的生活。因此,許多緬甸北部的窮人家,爲了避免女兒被拐賣,都會把她們送到尼姑庵,爲的是尋得一處避難所。

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統計數字,但是一些數字也顯示了緬甸人口販賣的嚴重性。僅2008年,就發現134起案件,涉及303名受害者(153名女性,50名男性),抓獲342名走私販。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算,2003年超過10000名緬甸女孩被賣到泰國妓院。那些窮人家的女孩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羣體,爲了逃避這種遭遇,她們只能棲身尼姑庵,雖不能時常見到父母,也算是有一個避風港。

尼姑的日子是相當清苦的,不僅還自己化緣,一切粗活、重活也都要自己幹,但這些似乎不能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任何印記。好久沒見過那麼純淨的笑容、那麼清澈的眼神了,把一塵不染、超凡脫俗、笑顏如花等讚美字眼兒都放上去並不會覺得有一絲過分。

緬甸的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嚴格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修行方式,奉行過午不食的傳統,每天只有早、午兩餐,餐飲則主要來自信衆的施捨,每天上午外出化緣也是佛家弟子修行的重要功課。

對於緬甸的僧人,我曾認爲可能和國內的寺廟裡的和尚差不多,自給自足。我錯了,這裡的僧人和民衆聯繫非常緊密。大街上很容易看到化緣的僧人(其中又以僧尼居多),而在一些貧民窟到了吃飯時間,會有僧人用車拉着飯菜發送給他們。

緬甸人對僧侶總是很慷慨,每天一大鍋的伙食算什麼,他們的信念就是:奉獻與施捨使人生變得更加美好,不管今生還是來生。所以,他們也像我們知道的藏人一樣,會把珠寶捐給寺院,寺院的生計也全靠人民來合力完成。

在緬甸,寺院也是學校,尤其對窮人而言,把小孩子送到廟裡,既解決了果腹問題,又讓他獲得基本教育,等長大後再重新返回社會。緬甸寺院衆多,僧侶無數,通過正式教育學佛的人也很多,所以佛學院也隨處可見。佛學院似乎也是分男女的,我們在仰光走訪的是一處女子佛學院,溫和的尼姑們沒有拒絕參觀,對外很開放,有些尼姑學歷很高,是大學畢業後纔來這裡修習佛教的。

這所學校佔地面積不是很大,進了大門是一進院子,一幢主樓分上下兩層,主樓右側和後邊是尼姑們的宿舍樓,主樓左側是個能容百餘人吃齋的大飯堂。除了偶爾傳來的朗讀聲,到處都靜悄悄的。同行的女士們到處亂竄,我們男士便覺得不大方便,特別是人家已經明確表示宿舍和廚房謝絕參觀,所以還是不要觸碰這些禁區爲好,只輕手輕腳到主樓看看尼姑們學習的部分場景。有人說,緬甸的尼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尼姑,清一色的粉色僧袍讓她們顯得煞是嫵媚動人。

稚嫩的臉龐,明媚的笑容,聲音也一定是甜美的。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純潔的小姑娘自小就要面對國內惡劣的生存環境。小尼姑們的生活除了每天的祈禱以外,還要上課,學習數學、寫作、閱讀和英語。受教育在她們窮困的家鄉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這是一張張眉清目秀的面容,沒有粉飾,無關鉛華,看不到各種矯揉造作,只有青春印記的淡淡微笑和超脫凡世的優雅氣度。

這目光,溫潤友善;這微笑,淡雅從容。它源自虔誠的信仰,沒有摻雜半分慾望雜念,足以穿透世俗的阻擋,直抵人的內心深處,見證根緣,映照本真,讓你領悟什麼是純淨、安詳、和靜如止水。

好久沒見過那麼純淨的笑容、那麼清澈的眼神了,把一塵不染、超凡脫俗、笑顏如花等讚美的字眼兒,都放上去並不會覺得有一絲過分。大大方方把她們定格在相機裡吧,有她們的清澈眼神、如花笑顏和姣好面容,但都只能歸納成兩個字:純淨。每天從10:30開始,這些僧侶開始排成整齊的長隊,走入齋房,接受信徒佈施的齋飯,然後用極快的速度吃齋。

整個過程井然有序,不會聽到任何人交談,儘管僧侶們雖然不用像普通人一樣工作,而是靠接受來供養生活,但對於正在長身體的青壯年來說,下午和晚上都不吃東西,還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令人費解的是,尼姑們面貌都很端正而清秀,應該不是心理作用,難道真個是修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