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中毒誰最有研究?醫師:可惜兩岸關係已降冰點

寶林茶室負責人黎仿軒(中)對食物中毒事件鞠躬道歉,但哪個環節出問題仍未查清。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原是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所有中毒者都曾食用粿仔條或河粉。醫師沈政男今天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釐清到底米酵菌酸在哪個環節產生問題,臺灣只有少量檢驗標準品,而對米酵菌酸中毒最有研究的是大陸,臺灣應向大陸請教或取得檢驗標準品,如果是粿仔條、河粉有問題就趕緊追回,如果證明不是,也能減少民衆憂慮。

沈政男說,米酵菌酸是一種脂肪酸,要產生這樣的毒素需要存在特定的材料,通常是椰子與玉米的脂肪酸,此外溫度、鹽分與酸鹼值也須適合,因此100多年來只在某些以發酵方法處理椰子或玉米制品的地區纔出現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以大陸來說,本來以爲是米制品與木耳惹禍,後來發現其實是遭到發酵的玉米粉污染,而非洲的啤酒中毒也因爲發酵過程里加入了玉米粉。

寶林中毒事件現在最重要的是釐清到底米酵菌酸在哪個環節產生?是粿仔條、河粉使用了受污染的玉米粉原料,還是餐廳存在製造米酵菌酸的細菌,加上其他食材或保存條件配合而惹禍。而判別方法就是大規模檢測粿仔條、河粉與餐廳環境裡是否存在米酵菌酸,偏偏臺灣只有少量檢驗標準品,必須再進口。

有人認爲「木耳不當保存」、「米制品置放室溫太久」都有風險,事實上沒有特定脂肪酸與發酵環境,不可能產生米酵菌酸。產生米酵菌酸的細菌普遍存在於五大洲的土壤與植物裡,但歐美從未出現過此類中毒事件,顯見處理食材的方法是關鍵。臺灣人吃粿仔條、河粉這麼多年,從未出現這類中毒事件可知,這是相當罕見的食安事件。

事實上,目前對米酵菌酸中毒最有研究的是大陸,爲什麼臺灣不跟他們請教,或者取得檢驗標準品?如果是粿仔條、河粉的原料有問題,就應趕緊追回,檢驗證明不是,也能減少民衆憂慮。新冠疫情已證明兩岸醫療合作相當重要,米酵菌酸又是一個佐證,可惜目前兩岸關係已降到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