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 讓細胞失去能量 醫師示警 臺灣高溼恐盛行

衛福部28日舉行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進度報告記者會,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左)、臺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右),一同出席說明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進度。(陳俊吉攝)

米酵菌酸Q&A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持續擴大,首名死者解剖發現「米酵菌酸」,全身凝血不全。臺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強調,這是一種罕見的強烈毒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表示,它會讓全身細胞粒線體失去作用,導致患者休克、器官衰竭,並示警未來臺灣民間可能會盛行;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臺灣曾在腐敗杏鮑菇、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出米酵菌酸。

姜至剛說明,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腎和腦部,症狀爲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還可能併發血便、少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譫妄、休克、昏迷,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1到20小時死亡。他指出,米酵菌酸的半衰期爲102小時,也就是每經過約4天多,量會減少一半,所以在病患身上還可以測得到。根據國外報告的羣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到100%,主要是全身所需基本能量ATP傳遞受到阻礙,造成嚴重後果。

姜冠宇強調,米酵菌酸所產生的「呼吸毒」會讓全身細胞的粒線體失去作用,呼吸進去的氧氣都無法成爲能量,導致患者一路休克、多重器官衰竭,連接上葉克膜都很難逆轉。

他說,這樣的毒素「沒有安全劑量」,也不是想像中的「腐敗食物」容易察覺,此毒素曾造成印尼民衆用餐後大量死亡案例,使當地政府嚴禁使用發酵食材或做傳統發酵餅。

姜冠宇說,若中毒源頭爲椰毒假單胞菌(唐蒼蒲伯克氏菌)、也就是米酵菌酸的病原體,因臺灣溼度很高,要發酵並不難,未來民間可能會盛行,提醒民衆食品保存必須嚴格一點。

翁瑞宏則指出,農業部前身「經濟部農業局」時期,曾在南投、臺南兩地的腐爛鳳梨果核中驗出米酵菌酸的菌株,是臺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的紀錄,另也曾在腐敗杏鮑菇驗出,但都只在食材、植物被驗出,因此臺灣的衛生單位對這類食物中毒案件所知甚少,但大陸、東南亞卻相當常見,「不能認爲臺灣不會發生」。他建議食藥署應比照疾管署,增加人手蒐集、掌握臺灣周遭國家常見的食品安全、藥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