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專家:阿拉斯加會談未改變美中競爭性依存關係本質

美國智庫對華事務專家瑞恩認爲,美中阿拉斯加會談氣氛沒有改變美國國務卿林肯對華政策核心雙方仍是一種「競爭性相互依存關係」。(圖/合成圖

儘管3月中旬美中阿拉斯加會談的氣氛顯得箭拔弩張,但是美國智庫與對華事務專家何瑞恩(Ryan Hass)仍認爲,這樣的氣氛沒有改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對華政策核心,即「在應該的時候競爭,在可以的時候合作,在必要的時候對抗」,雙方仍是一種「競爭性相互依存關係」,但他的看法在外交政策圈也受到不少挑戰

美國之音》指出,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資深研究員、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臺灣蒙古事務主任何瑞恩認爲,中國的行爲或許會更加突出兩國之間的競爭和敵對,但是並沒有徹底改變兩國間「競爭性相互依存」的本質。這一理念框架來源於他3月出版的新書《更強:在「競爭性相互依存」的時代調整美國的對華政策》,不過在外交政策領域也有專家並不完全認可他的觀點

報導指出,何瑞恩分析對美中關係出發點,就是「美國始終處於更強的地位」。他在書中做出對比,列舉中國近年來經濟飛速增長背後的脆弱性,包括人口紅利下降、債務水準上升、地緣政治衝突上升等等。相較之下,美國世界第一的經濟地位依然難以撼動、擁有全球35%創新專利、最強大而廣泛的聯盟、領導多數國際組織等等。

何瑞恩認爲,美國政界近年來過於關注和誇大中國的優勢,而忽略了中國的劣勢,陷入了美國前國防部長施萊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所說的「巨人恐懼症」,這往往會造成偏頗和扭曲的觀點,從而導致糟糕的政策。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亞倫(Aaron Friedberg)則指出,相比誇大中國威脅,他更加擔心人們小瞧或者忽視中國的野心。中國各個方面發展都十分迅速,它企圖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取代美國或改變某些地區,美國不能安於現狀,不能因爲一直是第一,就想當然地以爲永遠都是第一。

何瑞恩在書中指出,美中兩國都想避免與對方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爲此美國應該讓中國認清界限哪些地方中國可以爭取更多的權力而不損害到美國的核心利益,哪些地方不能。

他說,「中國想成爲富裕、強大和受人尊敬的國家;他們希望自己核心利益得到承認,他們希望在國際體系中得到接受和尊重。」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北京則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政界人士和知識份子產生「中國應該崛起」的想法。當時在北京擔任外交官員的何瑞恩回憶說:「一些熟人告訴我,中國不會再把美中關係當作師生關係,總的來說,我得到的印象是中國不再隱藏自己的野心,中國的時刻已經到來。」

何瑞恩爲此提出「競爭性相互依存」的理論框架,即「競爭性」依然是關鍵,但「依存性」也不可避免。美國和中國的規模、目標以及不同的政府體制,必然會存在緊張關係,但這種關係將是競爭性的,不是敵對性的。在共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上,除非找到協調各自努力的方法,否則將無法取得進展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範亞倫認爲保持競爭與合作間的平衡會非常艱難,因爲美中關係合作的基礎和前景正在迅速消失,尤其是在阿拉斯加會談之後。「合作很難,因爲中共政權咄咄逼人,不僅是針對美國,也廣泛針對自由民主世界。」

何瑞恩強烈反對重走「冷戰」路線,以及拿「大國競爭」爲外交政策的核心。他認爲「正義對抗邪惡」的二元論不僅會帶來資源分散,和與盟友產生齟齬的風險,還會加劇與北京之間的緊張關係,強行推行西方模式亦不可取。他說,「在美國替中國人民決定其政治制度變化的能力上,我們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謙遜,這並不意味着當中國的行爲破壞或威脅我們的利益或價值觀時,我們會停止大聲疾呼。但是,我們不能決定中國的命運,正如他們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