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價值之外:珠寶藝術的三重“界”

“只有國王或珠寶商才能認識寶石價值,因爲只有他們瞭解珠寶的複雜性

——印度諺語

這邊電商直播間在熱賣15元/粒的珍珠,那邊廂佳士得拍出一千萬美元的La Peregrina梨形珍珠;西南大省有“卡地亞網紅樓盤,南有深圳侵權“寶格麗”商品樓給出300萬賠付……對珠寶的消費,無論是美學層面,還是價值層面,一直沒有停下。很難說是珠寶在被拉入凡間,還是在其向凡間拋出了橄欖枝以求更多的光芒,畢竟再美,也要麪包。珠寶行業,一個本身即代表着美的行業,在這個新消費主義時代,同樣面臨着挑戰。

本站房產文化IP欄目《壹見》,本期以“界”爲主題,特邀多位文化行業大咖,一同打破思維壁壘,探索新的商業、生活方式,特別邀請美國GIA專業珠寶家、華南農業大學藝術設計老師樑卉瑩,帶領我們走進珠寶發展的三重“界”。

破界——不需要設計,也最需要設計

“同樣一萬元的預算,你是會買一個真金白銀飾物,還是會爲一個絕佳的設計但是非貴金屬材料飾品買單?“ 一開場,樑卉瑩老師直接給了一個靈魂拷問。

“以往,我們中國人購買珠寶,更多地是使用價值,例如財產保值辟邪、婚慶等等,說白了,最重要就是材料要值錢,材料價值決定了產品價值。但這種觀念正在改變,個性化、定製化需求增加,背後的原因是審美意識加強了。社會整體藝術美學的進步,大衆珠寶審美意識的覺醒,對推動中國珠寶行業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影響,對珠寶設計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跨界——步子未必要太大

當跨界被濫用,還可以用嗎?

“當然可以,但步子未必要太大,一是內容,二是材質。“樑卉瑩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彩色寶石與中國傳統文化、廣繡作品木棉花的靈感撞擊、玉佩與西方現代藝術,甚至身邊的花卉蔬果等等均可以成爲設計師創作的素材庫

(樑卉瑩獲獎作品《木棉禮讚》)

傳統題材與新型材料、技術的融合。扣在大衣上的珠寶總是會下垂,但如果改用新型材質鈦金屬,不僅質地輕盈,還能用電鍍高科技進行色彩渲染。

(鈦材質作品《鳳凰于飛》)

無界—做全球最好的市場

用“無界”兩字來形容珠寶行業的發展及前景,非常貼切。

一個珠寶作品的從設計到成品,需要經過多層的工序,經受10-20個不同手藝的專業師傅,才能夠匠造完成。一個本科珠寶設計的學生在四年的學習後,還要再在工廠沉浸一年纔敢說“略懂、還行。”

在行業市場上,如何突破目前的“多快好省”和”洋貴罕美”兩極分化,改變國內製造工藝國際水平、設計品牌乏善可陳的境地,提升獨立設計者的作品發佈途徑, 其探索更是 “無界”。

更多的行業及品牌探索,1月8日下午2點半,在廣州東山藝文空間【覺園1984】,本站邀請您與一衆行業觀察者,一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