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艦之巧克力、洋酒必送離島官兵──儒將風範胡宗南(十三)

金門炮戰時,胡將軍陪同蔣公澎湖巡視沿海補給線。(臺灣商務提供)

澎湖原有飛機場,狹小簡陋,由於年來航空之進步,平時已感不甚適用,戰時更非所宜,先生默察大勢,一旦有事,澎湖實爲支援反攻作戰之前進基地,亦爲拱衛臺灣本島之門戶,其地位將更形重要,因之建議擴建澎湖機場,機場擴建後,利用軍民航機之起降,臺澎空軍之能運用如今者,先生啓之也。

倡導建跨海大橋

先生鑑於澎湖駐軍日多,且爲支援外島作戰之基地,官兵死亡難免,而軍人公墓尚未建立,致官兵死亡者隨地埋葬,甚至與當地人民埋葬一地,僻地荒野,亂石叢莽,日久將無從查考,死者無知,隨之埋泯,而生者不免感嘆!頗爲憾傷,生共其難,死臨其穴,祭之以時,慰以英靈,乃後死者之事也,於是親自規劃,建立軍人公墓,頗具規模,使官兵死亡者,葬有其穴也。

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門砲戰,前方傷亡後送,後方補給前運,澎湖負起中間站之任務,海空軍羣集,後送前運,先生皆躬爲之,對陣亡遺骸處理,除在臺有眷必須運臺者外,無眷者皆安葬於公墓。特值提者包括戰事初起時,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三位陣亡駐金司令官安葬事宜,戰事進行時安排蔣公蒞澎湖指揮,以及中、美高級首長多次赴澎參訪研商,尤其確保最後勝利的美援八吋砲要運金門等,均皆賴先生費心擘劃。

澎湖地脊,五穀不生,人民什九漁撈爲生,且附近又礁多水淺,魚量不豐。遠洋漁獲,又無力構造大船,故物質生活頗難改善。先生欲興當地建設,重以漁者有其船爲主,以加強海難預防救護而輔之;三年以後,漁船逐次增加,人民生活亦漸形改善,又盡力提倡築道路,植樹木,輔導農業,改良風習,倡導教育等,因之地方逐漸繁榮,風氣一新。自沙島至漁翁跨海大橋,亦先生當時所倡導,今則長虹臥波成爲亞洲最長之跨海大橋,乃先生鑑於島民交通不便所建議也。

據先生在澎湖部任內擔任營務組長之樑廷琛先生告稱,當時在國防部管理軍中財務的吳嵩慶將軍赴澎湖視察時,以先生生活儉樸清苦,曾私下約見樑及另一組長,提供二十萬美元供先生公、私方面使用,請二位組長處理。先生事後聞悉即強調,「在此國難之時必須刻苦,不準向上邊要一分錢。」於是將二十萬美元分文未動,在先生任滿離澎湖前交給李玉林縣長,修補澎湖漁民的魚塭,李縣長亦寫了收據並清楚註記用途。

澎湖地方有派系,明爭暗鬥,影響政令之推行與地方之建設,主政者亦可運用以爲利,先生則一秉至公,四年間均致力於黨政軍民間之協和團結,除公開集會時諄諄致意外,每利用機會談話、聚餐、散步甚至玩橋牌遊戲,在輕鬆愉快之際,談笑微言之中,暗示感召,使各方之意見相互交融,增進團結,聚晤溝通,消除隔閡,故先生離澎之日,各方又能和衷共濟者,皆雲先生之儒理忠誠光明正大之義,不敢有違也。

先生駐澎期間,前途之澎湖縣長李玉林記其事雲:

「平時督導所屬,考覈綦嚴信賞必罰,然有績效擢用者,暗加保舉,而自隱其事,絕不作市恩之意,由是上下用心莫不用命。忠義肝膽,出自天性。崇敬領袖,許身黨國爲終身不移之職志。砥礪氣節,依歸正義,爲警世立本之信條。其言要而不繁,其旨嚴而不偏。蓄有至理之情,出以委婉之口,使人聞心感而誠服,潛移默化而不自覺。平時展讀領袖訓詞、學說、記誦服膺,實踐力行,一若佳弟子之若嚴師。對領袖之起居安危,尤無一日忘懷。」

「有一室爲領袖蒞澎時曾居者,除啓扉瞻仰外,即不昂然步入。椅桌不敢褻瀆自用。有庭院曾爲領袖遊憩者,則禁驅車踐行於內,小心寅畏,發於至性。蓋忠而兼孝者也。」

「其持躬謹嚴,尤恆爲常人所不及,清正樸素,安儉守約,廉俸之外,百無一取,廳事孤陋,陳設簡潔:足敷坐談而已。沐室僅有一木桶,欲予以更易之,先生堅以爲不可,曰:『在莒之辱,報猶不遑,未死之身,留待疆場,豈可變我素志,以適四體哉!』見其飲食簡薄,偶饜餚膳,亦必致謝卻還。」

前述之樑廷琛前組長亦告稱,先生身爲上將,其仁民愛物之品格獨一無二,常去離島探望士兵,去軍醫院協助生病官兵,美國軍艦來訪時所送之巧克力洋酒,亦必送離島官兵;而個人生活儉樸至極:如食僅每餐一葷一素一湯;衣:均着公發軍衣,冬背心及襪子均逢補之再;住:大牀改爲小牀,軟墊改爲硬木板;行:從不使用司令官的轎車,留給來賓用,而自己只坐吉普車。以上棱棱風尚,亦可見先生居澎時生活作息之大概。

英雄以無名爲大

先生治軍,素重訓練,在澎湖四年之中,除辦理各種短期訓練班次外,另辦理三民主義訓練六期。各班隊凡開學及結業,先生皆親臨致詞,語多精煉,言皆警策,聽之者莫不動容,今收入文存者(見《胡宗南先生文存》一書),有「立定腳跟」,「共患難」,「告充員戰士」,「學習戰鬥最理想的地方」,「一切光榮屬於勝利的部隊」等五篇,綜其重要內容如左:

「事業以下層爲大,英雄以無名爲大,精神以犧牲爲大;思想戰備、精神武裝,較軍事戰備更爲重要,絕對信仰主義,無條件服從領袖,我們一定要在思想上立定腳跟,纔不致動搖,才能擊敗敵人。

在最困難之時,更應該擁護領袖,信仰主義,寧可窮死、餓死、氣死、苦死,而必須幹到底,把兵帶好,把仗打好,把身體練好,把責任盡到,改造自己,充實自己,竭力搶先,趕上時代,只見道義,不見利害;只見犧牲,不見報酬;只見光榮,不見恥辱;只見轟轟烈烈,然後才能與領袖國家共患難到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