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與第一師淵源──胡宗南將軍風範(七)

黃埔軍校。(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民國十四年,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革命軍統帥黃埔軍校校長蔣公介石,在長平車站吟詩一首雲:「親率三千子弟兵,鴟鴞未靖此長征,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詩中所稱「三千子弟兵」就是指參加東征的校軍教導第一、二兩團官兵而言,因爲這兩個團的幹部及士兵,全系黃埔軍校的師生所組成,所以叫做校軍,也稱黨軍。第一團團長爲何公(應欽將軍,第二團團長王茂如(柏齡)將軍,繼任爲錢慕尹大鈞)將軍。以後這兩個團隨着革命情勢的進展與需要編組成第一旅,「陸軍第一師」就是由教導第一、二團、第一旅在長期征戰奮鬥中所積儲精華擴編而成的勁旅,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諸戰役中,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國民革命軍陣營裡,可說是出身名門,是國軍中的一張王牌。至民國二十二年全國政令漸趨統一後,中央軍隊首先進駐西北者,就是這支勁旅。

雄厚戰力 堅強陣容

陸軍第一師師長鬍宗南將軍,浙江孝豐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自參加革命獻身軍旅,追隨蔣公,畢生信仰領袖,永矢忠貞,至死不渝,數十年來蔣公倚爲股肱,畀予重任,信賴有加。胡將軍曾做過四任番號均爲「第一」的指揮官,即第一旅長;第一師長;第一軍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傳爲佳話。胡宗南雄才大略,文武兼資,自奉儉約,生活簡樸,不尚空談,身體力行,領導部隊時刻將全部精力灌注在官兵身上,深獲部屬愛戴,樂於效命,任師長時,尚能叫出全師大部份士官(班長)的姓名。胡將軍非常重視人才,求賢若渴,到處羅致賢豪以爲國用,凡有志投效將軍麾下,來者不拒,概予任用。

第一師隸屬部隊,原先有兩個步兵旅,一個獨立旅,駐戍天水後又增加一個補充旅;共計四個旅,十二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連同直屬部隊總兵力共三萬餘人;相當於抗戰、戡亂時期兩個軍的人數,另外尚有童子軍一隊。據聞,第四軍張發奎(向華)將軍任軍長時即有「童子軍」之設立。第一師爲國民革命軍之主流,歷任師長均一時之選。胡宗南將軍前任的師長有何應欽、王柏齡、王俊(達天)、薛嶽(伯陵)、蔣鼎文(銘三)、劉峙(經扶)、徐庭瑤(月祥)諸將軍,均爲國軍中的俊彥。第一師駐防天水時,副師長爲彭進之將軍,參謀長爲於達將軍,第一旅旅長爲李鐵軍將軍,第二旅旅長爲袁樸將軍(早先爲黃傑將軍)、獨立旅旅長爲丁德隆將軍,補充旅旅長爲廖昂將軍。李鐵軍、袁樸、丁德隆均爲胡宗南將軍黃埔一期同學,廖昂爲二期,團長有李正先羅歷戎李用章、康莊、李捷發、李友梅楊德亮陳鞠旅、許良玉、嚴明、林樹人胡受謙蔡仲(騎兵團長)諸氏。連營長徐保劉雪非陳榮觀戴宗逵何俊袁書田等人。民國三十六年五月在山東孟良崮壯烈成仁的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將軍,原任獨立旅營長後升團長,以後方調往七十四軍。嚴明團長、徐保營長,在戡亂時期已積功升至整編第九十師及七十六師師長,分別在陝西宜川及寶雞戰役中殉職;胡受謙團長,湖北省人,抗戰期間轉任文職,曾三任甘肅省第四、五區行政督察專員,頗有治績勝利後循原籍民衆請求,返里屈就縣長,三十七年不幸縣城爲共軍攻陷,胡氏以守土有責,殺身成仁,大義凜然。何俊連長來臺後任馬祖防守部中將指揮官。第一師中堅幹部全系黃埔菁英,素質整齊,陣容堅強,真是英雄薈萃,人才濟濟。第一師的大本營在天水,所屬部隊卻遍駐四個省區,師部,第二旅及補充旅駐天水及附近地區,第一旅駐甘肅徽縣,一個團駐成縣;獨立旅駐甘肅最南部與四川交界處之碧口,並以一個營推進至四川昭化之三堆壩,一個營駐陝西略陽;第二旅一個團駐省垣蘭州,一個營駐寧夏之定遠營,縱橫數千裡,所負任務非常艱鉅。

駐防天水 軍民和洽

甘肅同胞自民初以來,歷經軍閥蹂躪,盜匪橫行,天災人禍,交相煎迫,由於飽受軍隊騷擾,提及軍隊莫不談虎色變,一向是敬鬼神而遠避之。第一師到達天水後,大街小巷遍貼「第一師爲解救西北民衆痛苦而來」、「第一師不拉伕、不徵糧、不派餉、現錢買賣、公平交易」等標語,最初,天水同胞對第一師的紀律,將信將疑。胡宗南將軍領軍甫抵天水,爲立信於民,嚴令官兵在駐地未整理就緒前,一律在外露營,不許踏入民房一步,天水民衆對軍隊印象耳目一新。官兵出動打掃街道、修橋補路、防疫治病,處處表現愛民行動。官兵所需糧秣副食什物等,均以現金購買,每月用於防區者經費約二十萬元,於是百業興隆,地方繁榮,軍民相處感情融洽,合作無間,天水民衆與第一師的官兵結了不解之緣,第一師的官兵都說天水爲其第二故鄉,許多嫺淑漂亮的女學生和第一師青年軍官結了婚,以後都成了將軍夫人。目前在臺者有何俊將軍夫人張瑾琴女士等多人。抗戰勝利後,天水民衆感戴胡宗南將軍盛德,特組致敬團至西安獻旗,胡宗南深爲感動,殷勤接待,欣慰不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