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又起/中美千億關稅清單夾殺 臺商剩三條路可走

▲面對貿易升級,在陸臺商必須透過加速轉型升級、擴大內銷或轉移生產基地因應。(圖/記者陳政錄攝)

記者陳政錄、魏有德臺北報導

第三波美對華貿易清單,總規模2000億美元較前兩次大幅增加,對外貿依存度高的臺灣影響恐將進一步放大,尤其是許多佈局美中臺」三角供應鏈企業。臺商受訪坦言,目前只有三條路可以走,否則勢必面臨淘汰。

這三條路分別是一、加速轉型升級或降低成本。二、在陸臺商轉擴大內銷。三、轉移生產基地至第三地或回臺。

▲中美貿易戰火下,臺商必須儘早因應。(圖/視覺中國)

車王電暨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直言,中美貿易摩擦,絕非短時間內、單一因素所造成,臺商一定要做短期因應,包括儘快分散市場風險、轉移生產佈局、拓展大陸內銷,或是把一部分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移回臺灣生產。他說,車王電31年前就在美設廠,目前計劃增加當地產能,以降低關稅影響。

臺達創辦人榮譽董事長鄭崇華也說,衝擊一定會發生,長遠來看,企業必須加強自己的製造、在半導體產業的研發,「要自己有信心」。生產基地方面,也希望讓影響降到最低。

▲轉型升級、推動智慧製造、加碼投入研發,將是臺商未來可行的方向。(圖/記者陳政錄攝)

臺北市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呈琮直言,如果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全面實施,一定會影響到臺商,因爲多數臺灣出口到大陸的中間財,均加工組裝後轉口到美國。

但他也提到,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短期內很難完成生產基地轉移,或回臺投資,只能先採取降低成本的方式因應,並審慎觀察後續發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臺商希望回臺投資,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日前在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舉辦的研究報告發佈會上,有學者直指,如果政府無法妥善解決投資環境「五缺」,「企業回來幹嘛」,更擔憂臺商未來恐面臨大淘汰、大換血。

▲有學者形容中美貿易戰對臺灣的影響是,「大人打架,小孩遭殃」。(圖/達志示意圖

蔡裕慶則認爲,在協助中小企業上,臺灣政府應該扮演某種程度的角色,譬如在生產基地轉移時,凝聚臺灣產業能量、幫助企業拓銷。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說,中美祭出關稅戰,在臺灣及在大陸投資經商的臺商勢必受重大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國際關係格外重要。他除肯定政府積極爭取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組織外,也提醒政府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的「重中之重」。

▲美國總統川普高唱保護主義。(圖/路透

蔡裕慶補充,區域保護主義興起下,未來市場將往「哪裡製造哪裡消費」轉變,產業也將面臨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臺商一定要採取多元策略,並因應工業4.0,推進智慧製造、客製化,「不要再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