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委稱離岸1.5公里無藻礁 潘忠政點出關鍵反駁:這是常識

桃園藻礁因爲三接開發案以及珍愛藻礁公投,成爲話題焦點。(資料照)

針對珍愛藻礁公投,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昨(2)日在臉書中指出,環團過去爲了拒絕三接開發所提出的「在向海離岸五公里的範圍內,海底都是藻礁」說法,恐怕並非事實,並貼出數據佐證,表示離岸超過1.5公里外,就已經找不到藻礁了洪申翰表示,希望提出正確的數據可以協助雙方尋求雙贏的做法與方案;對此,潘忠政也透過臉書反駁。

洪申翰表示,目前的三接開發案中,已經把岸上潮間帶生態豐富的G1、G2區(就是現在大家看得到的大潭藻礁照片,都是來自G1、G2區)迴避掉了;但目前還留有爭議問題是,離岸的工業港,到底還會不會破壞海底下藻礁礁體或生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先弄清楚海底下的藻礁,到底分佈到離岸多遠?

洪申翰指出,這一直都是最關鍵的問題。護礁團體也一直以這個論點,作爲最直接拒絕現在這個離岸方案的論述跟主張;針對該問題,護礁團體認爲,他們不能接受這個方案,因爲在向海離岸五公里的範圍內,海底都是藻礁(或生物礁體,後來說法改成藻礁生態系),所以工業港還是會大幅破壞藻礁。

但這個說法正確嗎?洪申翰貼出資料指出,珍愛藻礁所引用的說法來自臺大海洋研究所的一篇碩士論文;論文第59頁提到,「⋯在側掃聲納影像中的右側區幾乎爲藻礁地形,向海延伸的範圍至少5公里⋯」;但洪申翰指出,事實上該敘述並非在描寫目前三接所在的大潭藻礁海域,而是大潭北邊觀音段的白玉藻礁海域。

洪申翰也指出,目前經濟部釋出的大潭海域海底探鑽資料顯示,大潭藻礁礁體的厚度越往水深處大致呈現遞減的明確趨勢,離岸越遠鑽探到的礁體厚度越薄,水深超過15米(在工業港內離岸1.2公里)礁體就呈現不連續、零星的分佈,「水深超過18米(離岸約1.5公里)的區域,鑽探結果就沒有礁體,而是黏土和沙,下方就是沉積岩海牀了。」

洪申翰貼出數據指出,離岸超過1.5公里後便探勘不到藻礁。(圖/翻攝自洪申翰臉書)

洪申翰表示,以目前的科學數據顯示,大潭藻礁確實在海底是有存在,大概在離岸1.4公里處還有零星發現,「但向海延伸5公里的說法恐怕不是真實」;而洪申翰指出,他揭露這些資訊不是爲了要攻擊誰,而是爲了尋求雙贏的作法跟方案,找到更多的機會跟空間

而對於洪申翰「離岸1.5公里後即無藻礁」的說法,珍愛藻礁公投召集人潘忠政昨晚在臉書迴應表示,感謝洪委員拿出數據理性討論,而對於洪的說法,潘忠政指出,桃園藻礁自古以來就是珊瑚造礁競合生長,離岸1.5公里外就算沒有藻礁,仍有其他礁體,但就算不是藻礁而是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礁,都屬生態系的一部分,資深環保人出身的洪委員應該可以理解此中保育的要旨;以此判斷,當中選會聽證會要求明確界定遷出範圍,從生態系的角度評估,界定到外海5公里應爲常識之舉。

針對三接案的開發爭議,行政院也提出了「三接外移替代方案」,建議工業港再往外海推移,避免藻礁受到破壞,希望能創造藻礁與三接共存的雙贏局面,預計近期政院與執政黨立委及總統府溝通後,就會對外公佈評估方案結果。

但對於該方案,昨日參與藻礁公投的臺灣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迴應表示,在1日已表明「關於替代方案,原址外推(外移)方案,從來就不是聯盟可接受的方案」,明確拒絕了政府的「外推方案」,並表示藻礁公投的主文是要求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政府不該駝鳥心態面對,而是應具體評估遷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