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技術驅動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創造價值?

(原標題:陸奇技術驅動時代,我們要如何創造價值?)

隨着中國進入技術驅動的時代,我們創造價值的方式都將發生變化,那麼,我們要如何洞察技術創造價值的趨勢呢?我們都在談“價值投資”和“創造價值”,價值的本質是什麼?每個大企業經濟實體都在積極推動數字化,數字化創造價值飛輪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作爲今天的時代主力軍,無論是創業、擇業還是做科研,我們都面臨着時代更迭帶來的巨大機會,那麼,我們要如何去把握這些機會呢?

近日,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博士在奇績創壇舉辦的一系列招生宣講活動中,做了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分析時代大盤的思考方法。

本文是以陸奇博士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爲主整理出來的內容,具體如下: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用技術創造價值,用行動把握機會”,今天中國創新創業格局下有很多機會,抓住機會核心是洞察趨勢和行動導向

做任何一件大事,永遠是深度洞察、抓住機會、行動導向。

另外從創業的角度來講,生態特別重要,我會和大家介紹奇績創壇如何通過奇績創業營,跟大家一起合作建立生態,與創業者進行協同互動。

第一篇 “中國+技術”是歷史市場機會

一、中國進入技術驅動時代

首先,對創業者來講,需要洞察大盤的格局。今天中國創新已經處於不一樣的格局,去年(2020年)是一個分水嶺。

因爲人類歷史基本上是由黑天鵝事件決定的,小概率事件影響很大。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使得本來可能是三十年、四十年之後發生的事情,全部拉近加速了,四大核心趨勢被拉得很短。第一,數字化的社會基礎。一個現代化的經濟已經無法想象在沒有數字化的社會基礎上工作和通訊等。第二,開拓生命科學新前沿。任何現代經濟,都有國防作爲基礎,國防過去是防人,未來是防看不見的敵人(如病毒),同時,生命科學本身也在高速發展。第三,可持續能源。人類歷史發展已經進入一個狀態,能源已經沒有辦法按照原來的結構持續下去,從我們能夠看到的整個工業大局而言,未來十年最大的產業很有可能是可持續能源帶來的產業。第四,全球中心亞洲轉移,不光是經濟中心,科學中心和創新中心也在向亞洲轉移。

這四個大趨勢被拉得很近,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它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開放市場”在驅動。

接下來幾十年中國的發展主題毫無疑問是“中國+技術”,這裡面有多個驅動因素:

第一,中國必須自建核心的技術生態,這一點很清楚。

第二,科學本身在高速發展,進入新的發展範式,和創業創新分不開,我一會兒會講我們的觀察和想法,包括爲什麼大學、科研和創新創業的關聯度越來越緊。

所以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毫無疑問是“中國+技術”,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講,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市場機會。

舉一個例子,奇績創壇的投資機構LP之一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們投我們的邏輯非常簡單,就是“中國+技術”。這個盤子是否很大?是。在這個大盤裡面,像YC這種模式會不會成立?會。像陸奇這樣的團隊是否值得投?是。邏輯很簡單。

同時,經濟發展的宏觀大盤很重要,包含需求、供給、流通等基本要素;消費升級,中國在消費端,需求在往上走,品牌有溢出性,大家都懂新消費的機會;城市化還有二三十年要做。

人口結構有挑戰也有機會;多元化階梯結構很重要。這一點,我在美國工作的時候沒有這個概念,在中國工作一段時間纔有所理解。幾年前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Larry Summers,原來是哈佛大學校長,他找我討論一個問題。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爲什麼有全球一流的互聯網公司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呢?我當時沒有完全思考清楚,但是事後我覺得答案是這樣的。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階梯性的,中國的第一梯隊和美國差距不大,不少高科技公司甚至和美國同類沒有太大的區別。

對創新而言,中國的階梯性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爲在美國這種體系長不出美團,長不出拼多多等,原因在於它的勞力結構和產業結構:比如美國的農業都已經工業化了。北美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像世界上其它地區,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現在技術驅動時代。中國的創新溢出到北美之外的地域更容易,中國出來的創新結果更容易去東南亞、歐洲、非洲、拉美等。在市場環境上還有新基建和“十四五”,以及“雙循環”這個大盤。

總體我們可以有邏輯地講,中國今天的大盤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有非常獨特的機會,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機會充足的時代。

讀懂大盤,就要做符合時代屬性的事情,那就是技術驅動。

二、技術驅動時代,如何分析未來趨勢

技術永遠和需求掛鉤,技術驅動,需求拉動,同時用市場加速,這是這個時代的核心特徵。

如果是技術推動,就和產學研分不開。在一個不是技術推動的經濟下,其實大學、科研機構和主流的企業關聯並不強,大學歸大學,企業歸企業。

但如果是技術驅動,它們的連接則很緊,核心是一個閉環,從政府開始,用政策投入支持大學、研究機構做基礎建設,然後有一個早期創業創新生態,讓這些創業公司無處不在地、從零到一去追求技術商業化的機會。

在這個閉環中,創新創業是很特殊的一點,它是一股力量,無處不在。任何一個可商業化的機會都有人驅動,從中就會長出一些主流企業,他們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商業價值,產生更多的稅收給中央政府,各級政府再支持科研,這是一個大的閉環。

在這個閉環當中,產學研的關係需要緊密連接,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和創業生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更多更大的機會,但是從技術到商業價值的路徑更長更復雜,關鍵是洞察,看清楚未來的方向,用行動來把握住機會。

如何來洞察?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思考的體系。如何看清未來?從技術到市場商業價值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如何用一個清晰的方法幫助我們每個人都看到未來,看得很深,看得很遠,從而去把握好這個機會?

洞察未來,起點要認識本質。價值的本質是什麼?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有了對本質的認識之後,我們可以先看結構:結構是一個複雜體系裡面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穩定關係;然後我們再看發展體系,它是形成新現象的機制;然後再看趨勢,它是通過驅動力形成未來狀態。

這裡要講趨勢,必須知道驅動力。人的驅動力永遠是不斷地追求知識和財富,人類整個歷史就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不斷追求知識和財富。

需要指出的是,財富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滿足人的需求和慾望的通用能力

基於這些,我們來判斷“技術如何創造價值”?

第二篇 洞察技術創造價值的趨勢

一、分析框架:洞察技術創造價值的未來趨勢

|價值的本質是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

很多人都在說價值投資,或者創立一家有價值的公司,那麼價值的本質是什麼?我看了不少關於價值的討論,發現很多都是用價值定義價值,是自循環。

農業時代(1+1=2)

農業時代,能源主要是太陽能,能源轉化是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地、化學成分如氮和磷等。能源是免費的,轉化過程也簡單,因此信息結構也簡單,從而導致人要做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勞力。農業時代有幾千年,它是一個很扁平的增長曲線(如上圖中的橙色曲線)。

需要注意的是,工業時代並沒有取代農業,工業時代帶來更多的工具,比如施肥和除草,把農業做得更好,信息時代也可以把農業做得更好。

但農業本身核心產能是土地,就算把世界上所有的聰明人都給你,但如果你只有兩畝地,那也只能產兩畝地的量。所以農業時代都是控制土地、瓜分土地的歷史。產出過剩比較少,因此交易簡單,沒有一個複雜的開放市場。因此農業時代是1+1=2的市場,產出與核心產能(土地)的關係基本是線性的。

工業時代(1+1>2)

工業時代的起步是能源變革,人類開始使用化石能源,它的載體是電。工業有三個不同的階段,主要是能源轉換效率不一樣。

工業1.0是機械設備轉換能源,2.0是電氣設備轉換能源,3.0是電子設備轉換能源,轉化效率層層遞進。工業4.0會很不一樣,主要是信息化和數字化驅動。

工業時代,由於需要設備來轉化能源,人做的工作變複雜,信息過程也更復雜,需要流程。那個時候誕生了大學,工程師、科學家成爲職業,因爲人類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能如工程師、裁縫、廚師、律師等分工合作。

工業從18世紀中開始到今天,三百來年的時間,這一條曲線(上圖綠色曲線)發展非常快,它的核心產能是人的技能+廠房設備。工業時代經濟發展更加迅速,它是1+1>2的體系。爲什麼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做鞋的生意,一個工廠可以產出一定量的鞋子,再給一個工廠,產出的鞋子不是單純2個工廠加起來的量,而是更多。亞當斯密分析了,原因是分工和交易。分工以後,有人專門做鞋帶,有人專門做鞋底,每個人更聚焦,效率也更高,產出也更多。交易會給上游和下游帶來更多機會。

信息時代(1+1>4)

我們今天正處在信息時代,對應上圖中藍色部分。起點是上世紀中葉,人類發明了通用計算機,它可以高效地處理信息,用計算來模擬和預測,設計如何更快更好滿足人的需求;它能用很少的能源、很短的時間更高效地產生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條藍色曲線漲得越來越快,因爲它是一個1+1>4的發展體系。

首先,信息時代的核心產能不再是人的技能和設備,而是人才(研發和市場)+ 技術(資源快速組合),爲什麼是1+1大於4?用以上同樣的例子來回答,當一個工廠規模擴張爲兩個時,更多的知識在沉澱,尤其是通過數據軟件;數據讓我們更多更好地瞭解需求,軟件驅動讓我們更快更有效地滿足需求,因此產出相對於核心產能是一個多重超線性增長的關係。

二十年前,市值高的公司是工業時代的巨頭如汽車、石油企業等,現在大多是數字化時代的領頭公司,接下來數字化的公司會更多。創業不管做什麼生意,都一定要儘量站在藍色曲線上做。我們要做得越來越多的是用數據和軟件來做。數字化本質上是輔助、擴充、替代甚至超越人的能力,有很多產品,比如說內容推薦、電商平臺等,數字化能做的事遠遠超過人的能力,它們的產能會越來越大。

第三篇 我們需要黑客文化:動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 早期創業公司核心的結構

四、早期最重要的兩件事:加速產品市場匹配,更久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