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解讀史實拍出詩意 凝練手法展現鴻篇鉅製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張淳)由導演劉江執導、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電視劇光榮夢想》於7月1日在橫店開機。該劇從中共一大召開開始,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錯綜複雜、恢弘壯闊的歷史進程進行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

日前,劉江導演在橫店拍攝現場接受採訪,講述了該劇的拍攝進展與創作理念。

《光榮與夢想》劇組提供 攝

還原與取捨:再現鮮爲人知細節

首次執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劉江導演,此次接下《光榮與夢想》這部作品,他坦言是因爲“發自內心的有興趣”,“說句真心話,我研究了黨史之後,發現這段歷史特別精彩,我覺得很幸運接下這部戲”。

《光榮與夢想》中展現的歷史事件多、時間跨度大,“從一大寫到抗美援朝,這個幅度是沒有任何一個片子這麼表現過的,也沒有一個時機讓大家做這麼一個鴻篇鉅製。”劉江表示,劇中時間輻射半徑幾乎涵蓋了20世紀前半程黨的歷史中的各個重要節點,這意味着故事線會貫穿秋收起義、井岡山創立根據地紅軍長征遵義會議、中共團結全國各階層取得抗戰勝利、三大戰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事件。

《光榮與夢想》劇組提供 攝

在劇中着重展現了遵義會議前後複雜而多變的國內局勢,“這可以說是首次用電視劇的方式,完整、生動地呈現出中共一大期間鮮爲人知的細節”。而對於之前曾經被多次呈現過的事件,“比如說‘四渡赤水’以往影視作品中有很多描繪,我們這次就不再着重展現了。我們的重點是在湘江之戰,接下來就跳到紅一到紅四方面軍與張國燾的鬥爭,在這方面我們可能會表現得更加細緻。”

對細節的捕捉,不僅體現出劉江導演與劇組在鑽研黨史上下的功夫,同時也是創作團隊一直以來秉持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的體現。全劇圍繞黃埔軍校的戲僅有12場,但就是爲了這12場戲,劇組採取搭景的方式還原了黃埔軍校的場景,只爲最逼真還原當時的環境。“我們爲了拍黃埔軍校就搭了一個黃埔軍校,總共才12場戲,搭了一個學校,作爲100週年獻禮的作品我們在創作中更要求精益求精。”

審美與創新:留白可以帶來真正回味

《光榮與夢想》7月1日在橫店開機,爲了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啓動了3個組同時拍攝,目前已經完成將近三分之二的進度。當被問到疫情是否給拍攝帶來困難時,劉江直言:“疫情讓我們(有時間)認真的學習黨史,爲後期拍攝做好充分的準備”。

建黨歷程曾經被各類影視作品多次表現演繹過,要想在同類題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與亮點,必然要推陳出新:“我們這次創新的原則包含幾方面:內容新、手法新、另外還有審美新,我覺得審美可能是最主要的。”

內容上,劉江導演着重表現的是過去未曾涉獵過的,“比如黃埔軍校的校園生活過去是沒有人表現過的,包括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

在創作手法上劉江導演也有着自己的見解,“這次創作的劇本每一場戲都不長,全是以電影手法寫成的,很凝練。其實是不見得什麼都說白了纔對,它得留白,纔會真正的有回味。”

在技術手段方面也有很大提升,“我們用大量的科技來完成一些畫面。比如說8萬人的紅軍長征它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行軍規模,我們會用特技手段做出一個鏡頭來表現。然後湘江之戰通過水下攝影來還原,還有飛機轟炸……這些視覺習慣都是過去的戲裡面不會有的。”大量特效的使用,將呈現出與以往同類題材劇不同的視覺奇觀。

《光榮與夢想》劇組提供 攝

詩意人性藝術不能脫離人而存在

不同於以往的創作,《光榮與夢想》的拍攝過程讓劉江體會到了“心潮澎湃”的感覺,“也只有這樣的故事才能讓我這樣,因爲這是在拼你對人性的理解。看你對人性的理解有多深,對歷史的理解有多深,對生活理解有多深。”

在劉江看來,現實主義題材劇作承載的便是藝術作品與大衆交流的功用。打造如此一部題材厚重、內蘊深遠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他並沒有刻意地去迎合年輕人,而是希望能夠影響年輕人:“如何使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跟紅色經典提高它的到達率,我一直在思考。除了讓每一個鏡頭儘可能處處體現新意,還要對當下的一些影視手段有所瞭解,但是不要跟風、不要迎合,只有能打動創作者自身,才能打動觀衆。”

《光榮與夢想》的故事主體是偉人羣像,面對一個個觀衆耳熟能詳的人物,劉江選擇了以“凡人”的視角來拍“偉人”,“這樣觀衆纔會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偉人’在做出‘不平凡的選擇’時的不易,從而真正明白‘偉人’的偉大。”

聚焦人性,正是劉江在劇中貫穿始終的堅持,“人到情的深處它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慮,它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我們可以在藝術上展開一種想象。當觀衆發現過去概念裡的‘偉人們’也會哭、也會笑、也會痛苦,觀衆的代入感就會慢慢建立起來。再將這些‘真實的偉人’放進觀衆們更樂於接受的節奏中,這就是驚心動魄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