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發文促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專家:“保險+期貨”保“價”護航

人民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李彤)日前,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文件明確提出,要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專家表示,隨着“保險+期貨”模式不斷創新優化,有效緩解了農產品價格不可保、市場風險難規避等問題,成爲我國農業風險管理體系有益補充。但也要看到,在保費來源、基差風險、市場監管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服務鄉村振興 農產品“保險+期貨”迎來新機遇

近一段時間以來,糧食在豐收年景出現了進口增長、價格上漲;國內生豬價格持續下降,幅度之大過往少見;生產資料價格高居不下,尿素磷肥鉀肥等主要化肥品種價格處於近五年來較高水平

6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針對今年以來農資價格較快上漲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決定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增強農民抵禦風險能力。

在農產品價格漲跌的背後,“不確定性增強背景下的農業產業安全”成爲了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記者梳理髮現,自2016年以來,農產品“保險+期貨”連續六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從“穩步擴大試點”“優化試點模式”到“發揮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這次六部委聯合發文,都在表明該模式在幫助農戶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銜接農產品定價機制改革、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產品“保險+期貨”,是指由保險公司爲農民提供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產品,實現“第一次風險轉移”;由期貨公司等專業機構爲保險公司提供類似“再保險”的風險轉移方案,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衝,實現“第二次風險轉移”。

“產量是自然風險,價格是市場風險,如果僅是解決了自然風險,沒有解決價格波動,農民收入還是缺少保障。”有業界人士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隨着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農產品現貨價格波動加劇,這些都提升了對價格和收入風險的管理需求。

在近期舉辦的農產品“保險+期貨”試點轉型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傑表示,國家在總結試點工作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農產品“保險+期貨”要在服務鄉村產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將帶來三個維度的改變,由服務農業生產向服務鄉村產業轉變,由單純服務農業產業向服務農村一二三產業轉變,由服務農業的生產鏈向服務農產品的加工鏈、供應鏈轉變。

賦能產業發展 爲鄉村振興注入金融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2019年期間,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在“保險+期貨”試點投入資金從2300多萬元增加到超過3億元,四年時間裡增長十倍以上。試點覆蓋範圍超過23個省區市,涉及玉米、大豆、雞蛋、天然橡膠紅棗白糖、蘋果、棉花等多個期貨品種。

面對新要求,農產品“保險+期貨”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在研討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袁純清建議,要優化保費的分擔機制和利益關係,探討政府、期貨公司、保險機構和農民的費用分攤比例

“目前,期貨品種中的保費很大比例是期貨公司負擔的,需要構建多元化的保費來源結構,優化形成可持續的機制辦法。此外,建議將農產品‘保險+期貨’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的品種序列,進一步增品擴面提標。”袁純清說。

有業界人士表示,要注意存在的基差風險,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變動幅度存在一定差異性,不排除有現貨價格大幅下跌,期貨價格也小幅下跌的可能性,要保護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此外,尹成傑建議,做好農產品“保險+期貨”模式的頂層設計和政策舉措,防止發生一哄而上的情況,解決好風險管理、資金流轉、人才培訓、稅費支持等舉措的實施。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正強表示,發揮農產品“保險+期貨”的功能要進一步理清定位。此前試點工作是在沒有農業再保險產品基礎上運作的。2020年農業再保險公司正式成立,兩個機制如何有效銜接,是業界需要認真思考的話題。

有業界人士表示,未來農產品“保險+期貨”在綜合化發展上有不小的提升空間,除了在單個品種上發力外,還可以圍繞現有品種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進行設計對接,提升金融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賦能,維護農業產業安全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