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忠與逆──自此忠心耿耿臣服毛澤東(卅二)

毛澤東接到林彪電報後十分生氣,覆電指責林彪:在冬季作戰時已告知要抓住東北敵人,不能讓蔣軍華中轉移,否則對華中作戰不利。而且在兩個月前,就已指示準備糧食,迄今完全未進行,部隊無法出動。

林彪被毛澤東詰責批評後,下令部隊北起長春南至唐山,進行長達千餘里戰線的大規模軍事作戰行動,主力更長途奔襲,自北而南,分別包圍錦州北寧路上各國軍據點。但是林彪在對錦州進行包圍同時,仍想「引導」毛澤東同意他回師先打長春。他十月二日夜又發一電致毛表示:「錦州如能迅速攻下,仍以攻錦州爲好;但長春之敵數月來經我圍困,士氣必甚低,故目前如攻長春,把握大爲增加。這兩個方案,我正在考慮中,並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

毛怒令林彪攻錦州

毛澤東接電後,更加「震怒」,連發兩電批評林彪,責令林彪將指揮所前移,全力攻打錦州。十月三日清晨,羅榮桓在看過林彪致毛澤東想回打長春電報後,覺得不妥,及時說服林彪要遵照毛之指示下決心打錦州。林彪考慮後,遂即在毛回覆兩電尚未到達前,再致電毛表示打錦州決心不變。毛澤東接電後很高興復電:「甚好,甚慰。」指示「攻擊錦州的時間愈快愈好。」十月九日,林彪下達攻城令,十五日進佔錦州,十九日進入長春,十一月二日攻佔瀋陽,國軍於十一月九日完全失去東北。

從林彪十月九日發動攻擊,十一月九日即結束遼瀋會戰,說明林彪在戰前已完成充分作戰部署,而其兩度不想打錦州,引起毛澤東的「震怒」,以及羅榮桓適時的勸阻,林彪才放棄己見,先打錦州,再取長春,終使國軍無法撤回華北戰力損失極大,加速了大陸局勢的逆轉,所以合理懷疑林彪當時有意給予東北國軍撤退機會,是有可能的。

遼瀋戰役的成功,使毛澤東信心倍增,他在十一月十四日爲新華社寫了一篇評論說:「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將他原訂在一九五一年取得政權的時間,提前到一九四九年完成。由於林彪順利奪得東北,毛對林的作戰能力更加肯定。但是「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對林彪不想先打錦州的舊帳,正式提出列爲反毛罪狀,嚴厲抨擊。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澤東令林彪率「東北野戰軍」主力八十萬人入關進逼平津。林彪以六個縱隊包圍天津塘沽地區國軍,五個縱隊和華北軍區一個縱隊包圍北平,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完成對平、津、塘之戰略包圍,較毛澤東限令之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完成,提前四日。

毛澤東遂即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任命林彪爲平津前線總前委兼書記,林彪於十五日進佔天津,進而威脅北京。國軍華北剿共總司令傅作義在林彪入關之前,已感受壓力,未戰即謀投降,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七日透過其女兒中共地下黨員傅文菊向中共表示投降意願。林彪於次年一月先後四次,分別接見傅作義談判代表北峰傅之土地處少將處長)、張東蓀民盟副主席)和鄧寶珊(傅之副總司令),雙方簽署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協議。其中在十四日的談判之前,林彪已下達進攻天津的攻擊令,次日佔領天津,傅之代表只得乖乖聽話簽字,所以雙方簽署之文件,和平「解放」就不包括天津了。

一月二十二日,林彪派政治部副主任陶鑄在周北峰的陪同下進入北平,陶鑄向傅作義傳達中共指示:「立即成立北平聯合辦事處,處理北平和平解放後的善後工作。中共中央決定,由葉劍英爲辦事處主任。」並指派陶鑄和另二人爲委員,傅作義也派三人爲委員。一月三十一日,中共和平「解放」北平。二月三日,共軍舉行入城式,林彪十分風光的站在前門外箭樓檢閱部隊。

北平爲中國曆代古都,進佔北平實際已象徵中共取得了中國政權。在平津戰役差不多同一時間,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的淮海戰役(我稱徐蚌會戰),國軍慘敗。國軍在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失利,註定了大陸的淪共。而林彪在三大戰役中,獨佔兩役的勝利,他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果林彪在遼瀋戰役時還存有貳心,願爲國府效力,但在入關包圍平津之前,顯然已完全忠心耿耿臣服於毛了。

李宗仁致電求和談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蔣介石總統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總統蔣之引退,由軍統改編的保密局,在李宗仁指示下,緊縮編制只留下七十五人,其餘全部遣散,所有對中共的情報工作陷於停頓。林彪當然知道此一情況,定會肯定自己在東北的決定正確。

李宗仁上任數日後即致電毛澤東請求和談。四月一日,中共派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聶榮臻等人爲代表,同李宗仁的代表張治中、卲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劉斐等人談判,其中劉斐爲老共產黨員時任國軍高級將領官拜中將及作戰次長,戡亂時期爲中共從事情報工作,對國軍作戰傷害至大。(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