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低一高 看土地投資3趨勢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

去年全臺建築物交易締造7年新高,帶動投資市場對原料的熱望,上市櫃公司及重要土地交易金額達3381億(含地上權),創史上最高紀錄,而這股獵地的熱潮延續到今年。

根據瑞普萊坊統計,9月中以前的成交金額2236億元,即便受本土疫情升溫衝擊,交易金額落後去年同期紀錄24%,但面積只少7.5%,而件數方面更是驚人的暴增25%,供需結構與去年截然不同。超低利率、房價低基期的土地、高科技投資的兩低一高條件,充分滿足買盤移動的需求,可由三大趨勢觀察。

首先、從需求面來看,連兩年臺北市千億的王者紀錄,今年腰斬再腰斬,只剩下217億,第二名的新北市也少了18%。取而代之的是臺中539億、桃園465億,而新竹縣暴增260%、高雄勇破300億大關,年增129%,更是耀眼。雙北土地價高、量少,再加上缺工、缺料,建築投資利潤壓縮,已經擠壓建築開發的資金南流,而未來以臺積電、日月光爲核心的南部半導體S廊帶,將進一步擴大建商南下投資規模。

其次、從供給面來看,今年各級政府標售金額達633億元,爲歷年最高。四月本土疫情爆發前,臺中市水湳、烏日區段徵收配餘地創下一日標脫207億的佳績,但三級降二級後的遞延買盤更猛,桃園市標售機捷區段徵收建地以219億超車臺中,甚至發生17搶1的空前盛況。今年臺中市標售土地金額約佔整體交易的39%,桃園市更佔57%,地方政府儼然成爲建築開發最主要的原料供應者及獲利者,而各地破紀錄的標售量、得標價將掀起另一波推案的價量高峰。

第三、從都市發展區位來看,在臺商迴流、供應鏈重組、需求升級、老屋庫存拆除之下,加熱商業土地的需求,但投資重心已從臺北市、臺中七期轉移到新興發展區。舉例來說,今年最高的三筆商業區交易分別在新莊副都心、臺中水湳經貿園區、烏日高鐵站,表示商業活動隨着蛋黃區供給瓶頸及軌道經濟而外溢,已成爲超前部屬的投資亮點。

雖土地市場一路開綠燈,甚至開啓買舊樓、提煉土地原料的存貨翻新商機,且後續尚有更多大型標案蓄勢待發,但建議投資人在長、短期策略及產品佈局時,特須留意貨幣超發所扭曲的成本、價格風險,以及近期中國房企債務可能誘發的蝴蝶效應和政府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