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看世界》中國人怎樣才能融入日本社會

日本社會做人比做事更爲重要,堅持比暴發更令人敬重。(作者提供)

昨天寫了一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日本這個國家》,在現今的氛圍中寫這篇文章,時刻做好了被投訴被刪的準備。沒有想到大家如此寬容,還引起了不少在日本生活着,或生活過的網友的共鳴,感恩大家!

今天再斗膽寫一篇:中國人怎樣才能融入日本社會?

我在日本生活工作了20多年,除了留學那幾年,其餘的時間都在從事媒體工作,而且主業是辦日文報紙《中國經濟新聞》。如果大家問我:「徐先生,你是否已經融入了日本社會?」我的回答是:「一隻腳剛剛跨入」。

這不是謙虛,而是事實。

在日本的中國人大約有1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外國人羣體,其中有近10萬人已經加入了日本國籍,成了「華人」。

這麼多在日中國人,大致上生活在三個圈子裡(純屬我個人推測):

第一個圈子是「純中國人圈」。這個圈子以留學生日語不怎麼好的中國人爲主,少有機會接觸日本人和日本社會,以微信爲主要交友工具,不用LINE,也不用Facebook,喜歡跑中國物產店和上東北菜館,吃麻辣燙。

另一個圈子,是「準日本人圈」,這個圈子的中國人,大多數比較富裕,也比較有地位,在日本社會立足多年。或者夫妻另一半是日本人,最明顯的特點,是「較少接觸中國人,不喜歡參加中國人團體聚會,日本人朋友比中國人朋友多」。

這兩個圈子之間,還有一個圈子,是「超中國人圈」。這個圈子的中國人,羣體最大。大多數已經結束了學生生活,有的在日本公司工作,有的自己創業,或爲日本人配偶。這個圈子裡的中國人的特點是,有一些日本朋友,但交往不深。偶爾有機會參加日本人的聚會。懂得一半的日本社會的禮數,但是,另一半的思維與行爲還「很中國」。

如果從「融入日本社會」這一個概念來看,這三個圈子,其實是在日本學習生活工作的中國人的三個階層。要跨越這些階層,並不是個人努力就一定可以實現,而是需要留日年數學識、地位、財富、修養、語言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

我想在美國、在歐洲,也一定如此。

我們不討論「爲什麼一定要融入日本社會」這樣簡單又複雜的問題,只是從「如果想融入日本社會,該怎麼辦?」的角度,來寫這一篇文章。

首先要解決一個標準問題:「怎樣纔算融入了日本社會」?

我想這個標準估計還沒有人制訂過,所以我只能瞎琢磨。簡單地來說,你能夠用熟練的日語與日本人和日本社會保持着經常的聯繫,周圍有一羣知心的日本朋友,自己的事業對象主要是日本人和日本社會。自己有困難時,手一招,就會有幾位日本人跑過來。日本人沒把你當作外國人,而你也沒把日本人當作「日本人」。

這個標準歸納得對不對?請各位網友予以補充完善。我想,一位在日本的中國人,如果已經達到了上述的條件,應該來說,算是融入了日本社會。

因爲能夠做到這一些,本身就不容易。

那麼,怎樣才能融入日本社會?

我想,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要學好日語。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最基本的工具,如果你能夠講一口流利標準的日語,那麼,你融入日本社會的速度,要比別人快上N倍。

在上世紀90年代的留日學生中,在國內學日語出身的就佔了很大的優勢,無論是考學還是就職,幾乎都是一帆風順,而像我這樣沒有學過日語,在日語學校從五十音圖開始學的人,起跑線上就比別人落後了100米。

所以,來日本留學的各位,如果你準備在日本長期生活,別以爲英語好就能唬住日本人,一定要拚命學好日語,這是融入日本社會的基本!

第二,要有背書

這個背書的概念比較複雜,簡單地說,就是你要讓日本社會承認你的價值

那麼,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有價值呢?

中國尤其是日本名校的學歷,能夠證明你是優秀的。如果沒有名校出身背景的話,你有超越別人的一技之長,也能證明你的價值,譬如高級廚師、工匠、藝術家等。譬如日本大公司的職員等,因爲能夠進大公司的人,都比較優秀。

除此之外,如果在日本自己創辦公司擔任社長,不管公司大小,日本人也認爲你有價值。開店也同樣,至少有一份體面的職業。如果有日本大公司跟你做生意,不管生意大小,都是一份價值的體現,因爲在日本這樣一個階層分明的社會,能夠得到大公司的青睞,足以證明你的誠信。

第三,儘量理解和掌握日本人的思維與修養。

日本是一個特別講究規矩禮儀的國家,從敬語的使用,衣着打扮、站姿坐姿,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值得交往?

作爲一個外國人,無論在日本生活了多久,配偶是否是日本人,遺傳因子決定了許多思維與習慣無法讓其變成一個完全的日本人。

對於這一點,日本人也不會對外國人有太多苛刻的要求,但是,至少你能夠「入流」,大家在一起,你不會顯得那麼格格不入,讓人感覺「不舒服」。

所以,在與日本人交往時,尤其是在社交場合,要淡化「我是中國人」的意識,主動融入到他們的話題中。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要用一種理解的心態,而不是用批判的意識與他們交流。日本人怎麼鞠躬,你也怎麼鞠躬。日本人回家給你發明信片,你回家也給他們發一封感謝郵件,讓日本人覺得,你懂得日本社會基本的禮儀,符合他們的行爲規矩,認同你可以成爲他們其中的一員。

融入日本社會,並非要把自己變成「日本人」。從國家交流的層面來說,多與所在國的國民交朋友,成爲他們的理解者,被認同爲「朋友」而非「異己」,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通過你這一優秀個體,讓他們理解並欣賞中國與中國人,消除對中國的一些誤解,這便是最好的民間外交,也是海外華人最好的愛國行動。

一個人到日本留學幾年,等自己離開日本回國時,發現除了導師,沒認識其他日本人,這不是一件好事。其實,即使是留學生,與日本人的交往機會還是很多,譬如大學裡有各種各樣的俱樂部、研究會,打工的地方有日本人店長員工。住的地方有鄰居老太太。只要放開膽子,勇於交往,總比整天捧着手機玩抖音看微信打遊戲,更有機會接觸日本人和日本社會。要融入日本社會,並不是想融入就能融入。尤其是要融入日本的上流社會,需要時間和修煉。

在我的視野裡,在日中國人在日本上流社會如魚得水備受敬重的,有好幾個。

譬如東京一家高級中國料理店的中國人社長,天天接待日本政界、文化藝術界甚至皇室成員去他那兒吃飯。

譬如一位獲得過日本政府勳章的中國人,經常被日本領導人私下邀請餐敘交流。

譬如一位中國人教授,一有「中國問題」,日本學界、電視臺在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

譬如一位中國女企業家,她的公司股東,個個都是世界500強企業。

譬如一位中國人畫家,日本千年古寺請他畫屏風,一尺20萬元人民幣起價。

譬如一位在日本跨國企業擔任中國公司總裁的中國人,領導着3000多名日本員工。

舉這幾個例子,是想說明,不是中國人融入不了日本社會,也不是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而是你真有本事,日本人照樣喊你「先生」,照樣對你五體投地,敬重萬分。但是,要達到這一高度,需要付出比別人多N倍的努力。

在日本社會,做人比做事更爲重要,堅持比暴發更令人敬重。

徐靜波/亞洲通訊社社長)

本文來源:靜說日本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