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在土壤液化區的房子就一定不安全嗎?

文/戴雲

基本上,921之後設計之新建築皆已考量土壤液化問題民衆無需過度恐慌,也就是921之後設計興建的建築均已可以達到抗液化的安全性,不用過於擔心。

自206地震後,過去鮮少被提及的土壤液化問題浮出檯面,民衆人心惶惶擔心是否住在土壤液化潛勢範圍內。其實,土壤液化潛勢區及等級是表示發生土壤液化機率的高低,高液化潛勢區的成屋可透過地基房屋健檢,以更進一步瞭解建築之抗液化能力及安全性。

根據營建署指出,具有下列五個情形住宅,民衆較可不用太擔心土壤液化問題:(一)於民國八十八年修訂「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後所建建築;(二)具有地下三層以上的地下室;(三)建築物採用樁式基礎之建築;(四)建築物基礎爲筏式版式基礎,且樓高未超過三層之建築;(五)建物基礎位於非液化地層,如巖盤、卵礫石層及黏土層。前四項皆爲人爲加工可改變的條件,唯有最後一項「地理環境」可說是一棟耐震建築最珍貴的先天基因

何謂土壤液化?

土壤液化係指地表下二十公尺內之土壤,土層爲砂土水位甚高時,在受到較大地震動後,引起土壤中孔隙水壓力增高,使有效應力喪失,而產生連續性變形的狀態。簡言之,「砂質土壤」結合「高地下水位」遇到一定強度的地震搖晃,使砂質土壤失去承載建築物重量的力量,即造成建築物下陷或傾斜。

如何克服土壤液化問題?

基本上,九二一之後設計之新建築皆已考量土壤液化問題,故民衆無需過度恐慌,也就是九二一之後設計興建的建築均已可以達到抗液化的安全性,不用過於擔心。比如說,一棟新建建築地下室開挖超二十公尺就不會有液化問題;或如於輕、中度液化地區,若把連續壁加深設計施作,可圍束住基礎下方之砂土,也可以達到改善土壤液化問題之效果。在較嚴重之土壤液化區域,除了加深連續壁設計施作之外,亦可在基礎下方施作土壤改良基樁,以確保建物安全。

但若是位處土壤液化潛勢區範圍內,並且是九二一前建築未考慮土壤液化設計之成屋,應針對地基及建築物做全面健檢,評估房子的安全性。房屋健檢結果有三種:(1)安全無虞,即可不用擔心;(2)需結構補強,可請結構技師會勘採取補救措施;(3)安全有問題,則可採取防災型都更拆除重建。

民衆可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www.moeacgs.gov.tw),點選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輸入地址,即可瞭解區域土壤液化潛勢,針對居住環境進行查詢,是否爲高潛勢土壤液化區。內政部營建署也推出各項配套措施,包括問答集、自主檢查表諮詢服務申請書各縣市及大地技師、建築師公會諮詢服務窗口等,協助解決民衆疑慮。

近期因政府推動都更也讓防災型都更議題再度受到重視,除了嚴重土壤液化地區須立即改善之外,嚴重海砂屋、九二一、三三一地震之紅單黃單建築,以及九二一之前設計之建築大樓且配置系統類似維冠大樓等危險建築,政府都應該輔導加速進行防災型都更,以避免天災來襲時再度造成嚴重傷亡。

另外,如果是在地震中已造成房子傾斜,又不想拆除重建者,經評估建築結構仍安全,則可用灌漿的方式扶正,不必過於擔心。此外也建議,嚴重土壤液化區的老舊建築,雖然在這幾次大地震都看起來安然無事,但結構上可能已有受損,也需要特別留意建物的結構安全。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79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