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失勢 藝界憂心忡忡

圖、文/非池藝術

文化部成立近一週年,5/14日臺灣師範大學文化行政政策研究室公佈《中央政府文化施政滿意度調查研究結果》調查,施政滿意度僅18.6%,更有4成5民衆認爲文化部成立一年來,整體藝文風氣並沒提升。

此外,該調查也指出,在華人地區裡「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臺灣」等地文化藝術排名裡,認爲臺灣位居前三名的民衆總數也開始下降,總數爲36.9%,其中3.6%的民衆認爲排名第一;8.9%認爲排名第二;24.4%則認爲排名第三,與2002年的調查數據相較,十年來從44.8下降至36.9。

2012國是論壇 藝界憂心忡忡

不只民衆對臺灣文化藝術的國際排名信心下降,藝界人士也開始對臺灣藝術的國際能見度憂心忡忡。今年文化部舉行「2013文化國是論壇」,討論視覺藝術界資源分配、藝術政策,與建立國際網絡議題

論壇中,前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張學孔即告訴在場藝界人士,他從產業界審視臺灣藝術,在「臺灣的藝術品收藏」與「國外的拍賣市場」的角度中觀察發現,臺灣藝術已面臨到「沒有未來、沒有目標、沒有願景」的重大困境

他更舉例說明,在去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國際藝術拍賣會上,「臺灣藝術家幾乎全軍覆沒」。臺灣藝術拍賣品在國際拍賣會上屈指可數,國外的藝術交易資金更沒有流進臺灣,甚至連臺灣企業家也寧願花費兩、三億,來收藏中國藝術家趙無極作品,卻不收藏臺灣藝術家的作品1990年代,臺灣的藝術市場曾是亞洲藝術市場的明星,國際拍賣公司「佳士得」、「蘇富比」紛紛進駐臺灣。那時日本藝術市場開始下坡,臺灣藝術市場則憑着經濟發展快速成長。

國際失勢 得從稅制開始談起

但「佳士得」、「蘇富比」落腳臺灣不久後,卻因臺灣不友善的稅制,2000年前後相繼撤離臺灣,前往香港。自此,臺灣藝術拍賣市場逐漸失去了國際拍賣公司的關注,再加上藝術品買賣高稅率,使拍賣市場走了十年的下坡。

這個稅制問題,乍看隻影響藝術拍賣市場,但其實關乎整體藝術生態。去年高雄市美術館舉辦「2012美術館國是論壇」,臺北產經研究室執行長石隆盛接受訪問時曾表示,藝術品拍賣市場是否蓬勃,與藝術品交易流動順暢與否,關係密切

藝術家創作藝術品後交付給畫廊銷售,收藏家則透過畫廊購買藝術品。收藏家要轉售藝術品時,常透過拍賣公司與其他藏家交流。拍賣市場若不蓬勃、稅制不良,藏家若無法順利透過藏品買賣獲利,便連帶降低市場的藝術品需求。藝術品的市場需求一旦降低,藏家向畫廊購買新畫意願便會減低。畫廊畫作銷售不易,藝術家也不易銷售畫作。

沒有良善的市場機制,也造成藏家只願保險投資重量級藝術家,使新銳藝術家難以生存,更讓許多有實力的臺灣藏家、國際藏家把焦點離開臺灣,前往環境更友善的香港市場交易,使臺灣藝術市場日益縮減。這樣的惡性循環,日益掏空藝術發展的整體地基。…更多內容請看http://artemperor.tw/focus/199

非池中陪着你 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