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高潛勢區能住嗎? 免驚!1分鐘讓你瞭解土壤液化
臺北市政府10日公佈專屬的土壤液化潛勢圖查詢網站,民衆將可透過門牌號碼、地籍查詢,獲取更詳實的資訊。針對土壤液化,新北市政府今年也曾強調,只要有良好的施工品質、穩固強壯的地基,並依照該區的土讓、土層狀況設計合適的建物,就可以將液化的影響降到最低,避免房屋倒塌帶來嚴重災害。
▲土壤液化潛勢區,雙北。(圖/翻攝自土壤液化潛勢區查詢系統)
臺灣地震頻繁,繼經濟部公司全臺土壤液化潛勢區後,臺北市也公佈專屬查詢網站。不過,不少民衆看了之後都十分擔憂。爲讓民衆更瞭解土壤液化,新北市政府今年在美濃地震後,也曾釋出土壤液化的相關問題與解答,讓民衆不再對該議題有看沒有懂。
首先,「土壤液化」指的是土壤因地震擾動,原本砂質土壤重新緊密排列造成其內的孔隙水壓升高,導致土壤顆粒呈現類似漂浮在水上、如液態的狀況,導致支撐力大幅下降;但要出現這些現象,地震要夠大才會發生。
地震的強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也越容易發生液化現像,且波及的範圍將更廣、更嚴重。一般來說,震度在約6級時,將使顆粒較粗、或黏土含量較高的砂土發生液化;而隨着振動時間的加長,孔隙水壓也會不斷上升,發生液化的地震持續時間,一般都大於15秒鐘。
而發生液化現象後,支撐房屋的土壤失去承載力,因而導致房屋發生傾斜、地層下陷等,以及地板隆起、牆壁龜裂、房屋沈陷,甚至可能造成地下管線破裂或上浮等問題。
僅管如此,並不代表土壤液化潛勢區就無法申請建築,只要透過工程手段「提高土層緊密程度」,就可以減少地震發生時孔隙水壓上升的情況;另外,縮短孔隙水壓消散距離,也可以降低液化發生機率,常見的土壤改良工法有「土壤置換工法」、「礫石樁工法」、「夯實工法」、「擠壓砂樁震動工法」等。
也就是說,只要有良好的施工品質、穩固強壯的地基,並依照該區的土讓、土層狀況設計合適的建物,就可以將液化的影響降到最低,避免房屋倒塌帶來嚴重災害。
此外,就算位在潛勢區,也未必每一筆土地都是液化區。土層的形成是經過幾萬年的堆積,且是不均勻材質,是否會發生土讓液化與地震的震源、震央、震度、震幅等息息相。
「土壤液化區」在地震發生前與一般土地無異,且大多在發生在地表下20公尺以內,因此無法在地震發生前以目視方式檢視液化現象;但在地震發生後,可經過目視檢視地面發生「涌水」、「噴砂」、「地面隆起」、「地板破裂」、「房屋沈陷」、「建物損壞」等現象,進行判斷。惟液化土層深度與厚度及實際發生位置,須在土壤液化災點鄰近進行鑽探,方能釐清,並進行後續液化再發潛勢與影響程度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