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你信得過機器人嗎? 臺灣投資人好怕這4點

▲理財示意圖。(圖/記者一中攝)

記者許雅綿臺北報導

金融科技趨勢浪潮機器人理財在全球蔚爲風潮,據資誠調查指出,近半數(47%)的45歲以下高淨值資產人士,未來有意願使用機器人來作爲財富管理工具。不過,理財你真的信得過機器人嗎?專家觀察,臺灣投資人對於機器人理財普遍有4大迷思及擔憂。

第一、有機器人理財,就沒有理專了?

安本投顧總經理馬文玲表示,很多人認爲機器人理財,是不是就沒有理專了,以國外例子來看,即使有機器人理財還是需要透過IFA(獨立理財顧問)來跟投資人溝通,客戶有需要時還是找的到人。

第二、機器人操作會不會打敗大盤

第一金全球FinTech金融科技基金經理人唐祖蔭說,機器人理財不保證獲利,也不保證一定會打敗大盤。有可能因爲投資人未真實迴應需求,造成判斷錯誤;亦或者因個別公司的非系統性問題,例如被收購、出售資產、內線交易天災與意外等,反應不及基金經理人迅速。

安本投顧總經理馬文玲也表達相同看法:「全球沒有一個機器人,敢說一定比經理人操作的好,絕大部分的機器人理財,是透過不同工具,來幫助投資人達成理財目標,而非打敗大盤。」

舉例,「若投資人作一個每年投資報酬率7%的退休規劃,就不應該期待機器人去幫你投資一個報酬率很高,但暴露在額外高風險的投資方式。」

第三、機器人理財信得過嗎?

馬文玲說,臺灣投資人覺得機器人理財聽起來不錯,但實際操作上,對於機器人的「信任度」有限,還是喜歡自己掌控,當機器人做出一個投資組合建議,投資人普遍想要干涉,進行刪減,「一旦有人爲因素干擾,投資出來的結果,就會跟原本的投資理財目標有所偏離。」

第四、機器人理財要多收一層費用

馬文玲指出,就國外操作實務來看,機器人理財「並不會多收一層費用。」以收取費用的方式來看,機器人理財跟一般理專的收費結構不同,臺灣目前還是以「交易」來收取費用,一般投資人買基金需要付申購手續費、基金管理費銀行收取保管費

「以現有基金的交易方式跟機器人理財費用比較,是拿蘋果橘子比較,兩個收費模式不一樣,不能放在一起比較。」馬文玲說,未來機器人理財不會有交易費用、申購手續費,將改變成針對投資人的總管理資產(AUM)來收費。

若以總成本來看,臺灣每年一個投資人基金交易約1至3次,若以每次用2%的費用計算,總成本約會有5%至6%,若加上管理費、保管費,每年7%至8%跑不掉;而以機器人理財來看,若照投資人的AUM來看,可能需要收取1.5%至2%,以一年總成本來看,費用並不會比較高。

不過,「投資人透過機器人理財,基金管理費相對是較低」馬文玲說,以英國來看,一般投資人一年的基金管理費約1%至2%之間,機器人理財約0.75%至1.25%間,兩者年費約相差0.5%至0.75%左右,基金操作一樣,投資人可買到管理費較低的基金。